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央视《新闻调查》1月30日播出:海冰袭来,以下是节目实录:
解说:这是一个戏剧化的冬天,当世界各国的人们云集哥本哈根,为全球气候变暖,向各国政要表达他们的建议、哀伤甚至愤怒时,北半球的大部分国家却迎来了一个罕见的寒冬。30年不遇的寒流致使英国数千所学校停课。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国部分地区气温跌至零下20摄氏度,积雪厚度近1米。
暴雪寒潮灾害性天气在我国华北地区同样势力不减。石家庄遭遇了1955年以来最大降雪,积雪厚度达48厘米。去年的11月1日,北京迎来22年来最早的降雪。1月3日,一场持续24小时的大雪,使得“极端天气全市停课令”首次以政府的名义发布。今年1月,北京的降雪量是往年的将近五倍,也是历史极值的两倍多。创下1951年来降雪量和积雪深度的新记录。
暴雪更是使得内蒙、新疆陷入到几十年未遇的灾害当中。而就在人们的眼前弥漫着狂风暴雪的时候,在我国东北部的渤海湾,海冰正在悄悄生成。
其实,生活在渤海沿岸的人们知道,每年这片茫茫的海域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冰情,只是今年它来得早了些。2009年11月中旬,当渤海湾的初生冰开始生成的时候,人们没有预料到未来一个多月,它的发展竟然如此迅速。
昔日波浪翻腾的海洋成了一座巨大的冰场。
刘煜(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首席预报员):我觉得就是作为内陆地区,一般他们好像不了解海冰,或者说他们好多人不知道海里结冰。中国近海,他们认为是不会结冰的。我遇到过好多这种情况。
记者:普通人的概念当中好像觉得海水不是咸的吗?怎么会结冰呢?
江崇波(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 副主任):对,它也会有冰点的。它达到零下一点五度左右的时候,到这么一个幅度的时候,它也会结冰。
解说:大海结冰,在很多生活在内地的人听来还是一件新鲜事,而位于我国东北部的渤海湾,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却极易产生冰冻。渤海三面被陆地环绕,从陆地排出的水汇聚到这里后,和海洋的水体交换受到极大的影响,也就造成了这里海水盐度相对较底,冬季易生成冰冻。其次,大陆架的延伸,使渤海的水位相对较浅,平均水深在18米左右,在许多入海口,水深更是只有几米。遭遇到今年冬天这场席卷整个北半球的寒冷天气,给渤海湾的冰冻发生创造了更有利的时机。
刘煜:1月开始,我们在北京也都能感觉到,就是一直就是很冷,很冷,基本上还没有回暖。比如说我给你举个数字吧,就是说我们海洋局有些海洋站,在渤海沿岸,像营口站附近,它那个日平均气温,就在12月中旬到1月上旬这一段,它比常年偏低了5度,这个是非常明显的。
解说:异常寒冷的气候,带来了渤海湾冰情的急速变化。从2009年11月中旬,渤海湾初冰发生开始,在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卫星遥感图象上,我们清楚地看到:海冰在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
2010年1月19日 青岛
江崇波:1月4号至8号开始,这段时间这次冷空气比较强,强度比较强。另外,这次冷空气最大的一个特点它持续的时间比较长。
解说:也正是1月3日降临的这股冷空气,造成了我国华北又一次普降大雪,而渤海地区的日最低气温也下降为零下16.6度,比常年同期偏低了6.6度 ,持续的低温让海冰的冻结愈演愈烈。
江崇波:就是海冰它有特点,什么天气比较有利呢?就是说一次冷空气,看上去不是很强,但是它持续的时间特别长,这种天气过程对海冰的发生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记者:那3号这次寒潮,它的气温降得很低吗当时?
江崇波:对,水温降3.5度。
解说:气象资料显示,渤海地区的低温从1月3日开始持续了近十天。冷空气到来两三天后,辽东湾的海冰外沿线从原来的33海里一下增加到71海里。
同期:这是今天上午,可见光卫星观测到的渤海和黄海北部的,海冰分布情况,根据这张探测区域里面海冰分布面积,我们统计的是将近33000平方公里,黄海北部的封冻面积大概是5400平方公里。
下面由国家预报中心海冰组发表会商意见。
近期的海冰的实况,今天(1月19日),辽东湾是70海里,然后渤海湾是20,莱州湾30海里。
解说:随着冰情的日益严重,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开始了每日一次的海冰会商。2010年1月12日,在会同北海预报中心、辽宁、河北、天津等省市的海洋部门会商之后,发布了今年冬天的第一个海冰警报。
同期:目前在渤海上,海冰的面积大约是3万平方公里达到了卫星监测以来历史同期的最大值。
解说:但是就在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发布海冰警报后的一个星期,气温开始出现回升,在渤海湾南部的海边,冰面出现松动迹象。今年的海冰发展是否到此就结束了呢?
同期:后天白天在渤海、黄海的北部和中部海域都会有九级大风,阵风十到十一级。
中央气象台今天十点继续发布寒潮橙色警报。
今天一股强冷空气的到来,海上大风使漂浮的海冰对海上设施和近海作业带来了新的隐患。
北方冷空气也将再次南下侵袭岛城,目前秦皇岛港因为港口冰冻停航。
解说:2010年1月20日,又一轮强冷空气降临我国北方,仅仅三天后,渤海海冰的分布已超过总面积的一半,达到51%,莱州湾的海冰外缘线离岸已达46海里,达到四十年来最大值,甚至青岛胶州湾也出现了罕见的结冰现象。新一轮的冷空气活动会让渤海的冰情发生怎样的变化?三十年一遇的海冰究竟对渤海沿岸带来怎样的影响?《新闻调查》记者沿山东海岸线展开了调查。
解说:在新一轮冷空气降临的当天,我们驱车前往莱州湾,一大早天开始下小雨,并伴有四、五级的风,越往海边走,风力越大,雨也渐渐变成了冰凌。上午10点半,在抵达昌邑的海岸时,已经是狂风大作,人在户外站立都有困难。
记者:今天下午来的这个寒流已经到了是吗?
叶林(潍坊市海洋与渔业局 副局长):对,已经影响到潍坊昌邑的莱州湾。
记者:我看这边的冰好像化了一些,是不是前几天?
叶林:它是这样的,16号吧,气温有所回升,有部分的冰它是松动了。
解说:根据海洋部门的测量,这里的冰层厚度已经达到40公分厚,有些地方的堆积冰甚至超过1米。在岸边望过去,海面覆盖的冰盖一眼望不到头。潍坊海洋部门介绍,这片滩涂海域,海水的深度很浅。
记者:是本来这个条件是适合于养殖。
叶林:对,非常适合。而且历来就是天然的滩涂贝类养殖,非常好的场所。
解说:这连片的滩涂原本是很多养殖户致富的好地方,每到春节前,也正是贝类收获的季节今年,突如起来的海冰给他们带来的损失究竟怎样呢,我们向一个扇贝的养殖户进行了了解。
养殖户:这几年根本没有那么冷,今年突然的。
记者:突然的?
养殖户:突然的,收着收着就来了天气。
记者:正收的时候?
养殖户:正收的,收了一半了。
解说:老李一家今年养了1万多笼的扇贝,月初就听说了寒潮的消息。但是,从养殖区到卖货的港口,每天收扇贝的船只能跑一个来回。
记者:当时有没有想让别人帮帮你们?
养殖户:找两个船帮忙,冻的很厉害,直接动不了了。要不的话,再有个3、4天就收完了,好天。
记者:就没抢过这个天气?
养殖户:对,就没抢过这个天气。
解说:海冰在几天之内快速形成,普通的渔船不敢去撞厚厚的浮冰。
记者:这损失有多少呀?
养殖户:一笼就60块钱吧,40来万。
记者:40来万。
解说:像老李一家这样情况的在莱州湾沿岸非常普遍,仅仅是半个月的功夫,市场的反应已经显现。
记者:最近这一个月怎么样啊?
潍坊市南下河水产蔬菜批发市场商户:你一冷,船出不去,也打不进来。
记者:能差多少啊比原来?
潍坊市南下河水产蔬菜批发市场商户:原来啊,现在你说这有货,明天就不知有货没有货了。
记者:那现在这个价格呢?
潍坊市南下河水产蔬菜批发市场商户:价格现在也浮动,涨。
记者:涨,大概比如说涨多少,每一个?
潍坊市南下河水产蔬菜批发市场商户:这个毛蛤现在卖七块五、七块钱,原来卖五块钱。
解说:王祥增是一个水产批发商,供应着潍坊的20几家超市,他告诉我们目前市场上的海产品平均上涨了30%的幅度。
王祥增(潍坊市南下河水产蔬菜批发市场 批发商):打电话的多的是,都死了、冻死了。这个冻死了,很多的。
记者:比如说你现在的货源呢?
王祥增:咱们渤海湾的货源很少很少,南方那边多点。现在就是江苏那一带的,那一带过来的货比较多。
解说:贝类的耐寒温度在四度左后,近一个月来,渤海的气温超过了它们的生存极限。
2010年1月23日 滨州沾化
李金峰(山东沾化县渔业技术推广站 站长):海面结冰之后,气温越低,也就是说它的条件越不适合,它潜入得越深,它有种自我保护的习性。今年从去年的12月份以来,今年的严寒天气一个是降温幅度大;再一个是来的突然。所以说贝类潜入的深度不够,突然降温达到它的极限温度以后,造成大批的死亡。
解说:渔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由于贝类的生长周期较长,海冰所影响的还不仅仅是今年的海产市场。
记者:像这个贝类生长期大概是多长?
李金峰:像文蛤,文蛤的生长期,一般在两年到三年。
记者:这么长啊。
李金峰:对,鱼蛏的生长期,这一个它的生长年轮,第一年的;第二年的;第三年的;这是第四年的。
记者:四年才长这么大。
李金峰:四年才长这么大,正常年份的时候,他就放当年的苗就行了,每年都放,所以每年都捕,每年都放,每年都捕。我今年放小苗,要等到四年以后捕,我今年捕的成品是我四年之前放的苗。像今年这个特殊的天气,越是小苗,它的耐低温能力越差,死亡率越高。
记者:那就等于就是缺了一年?断了一年档。
李金峰:断层了,就断层了。
解说:每年夏季是国家法定的休渔期,冬季恰是渔民最关键的捕鱼期,正常作业的时候。一条船一天收入能到一万五千元左右。
一月初,老于和其它两百多条捕鱼船在秦皇岛港躲避寒潮后,准备返航的时候,却发现海冰封了回家的航道。
老于:我们往回跑的时候,跑到你们那个黄河口那个地方就开始封冻了,到我们这个地方有30海里,现在都结成冰了。
记者:那怎么办呢?
老于:船多了,我们因为是钢壳船能拱使劲拱,加足马力,拱不动再倒,倒倒再拱。我们大伙一起,一条两条不好办,必须要船多了,三十条、四十条一块来拱。
记者:当时三十海里花了多长时间?
老于:四个多小时。
解说:老于和几十条船就这样硬是破冰返回了港口,但随即,渔船也被牢牢冻住。而当时一同外出的还有两百多条船至今困在秦皇岛港无法回家。
老于:现在就是一句话,就是耽误生产。
记者:除了耽误生产,是不是还得有消耗在那面?
老于:消耗。一个船上十个人吃喝拉撒什么东西,你还得管人员工资吧。
解说:目前,有关海冰造成的灾情还在统计中,仅仅在山东省,渔业受灾人口就达到十万,直接经济损失已经达到22亿。
对于许多生活在内陆的人,今年是第一次听说海冰现象,而实际上,在我国北方海域,海冰几乎每年都在不同程度的发生着。据统计,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渤海共出现重冰年份4次,分别是1957年,1968年,1969年和1977年。发生在1968年底至1969年初的渤海冰封更是历史罕见。
1968年12月中旬,到1969年3月上旬的三个月期间,北方来的寒流和冷空气,侵袭渤海地区达23次之多,渤海海域的温度迅速降低。强度八九级的东北风连续刮了六天,异常强大的寒流使辽东弯、莱州湾的冰层相继达到20至30厘米。
张启文(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专家):1969年是有记录以来,没有记录都应该是,它是最大的一次冰封,整个从渤海海峡那个地方封到(岸边)那个地方。
解说:往年渤海多西风,一些碎冰会被风吹到渤海中央,或者吹出渤海湾,而69年在东北风的作用下,渤海东北部的辽东湾一时间好像成了一座巨大的造冰工厂,输送大批的浮冰南下,天津港,大沽锚地成了遇险船只的重灾区。
二月开始,冷空气再次侵入渤海,持续三四天的降温,天津塘沽新港和大沽锚地的冰层厚度达到了40多厘米,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浮动的冰山,大批船只被困。突如其来的冰情让天津航道局措手不及,所有的船只都投入破冰,尽管是昼夜不停,但还是满足不了受困船只的需求。
就在受困船只焦急等待救援的时候,气象台接连发出的大风降温警报,将更多的人推到了绝望的边缘。这轮寒潮的入侵,最终使冰封线迅速东扩,老铁山水道附近的最后一片海域封冻。
原本参与破冰的船只也被冻在了海面上。一种恐慌的情绪在渤海上空蔓延开来。
事态严重,天津向中央政府上报灾情,请求援助。灾情报告,求援报告和各种指示批示几乎同时在塘沽、天津、北京之间飞快地传递,尽管当时中国海军本身也没有装备专用的破冰船,北海舰队还是遵从海军司令部的命令,秘密派出了两艘代号为海拖221号和海拖216的拖船。
1969年正处于文革时期,渤海大冰封的严重情况在国内没有被宣传报道,从中央到地方都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秘密出航的船员多日未返导致谣言四起,最后216拖船不得不派一个代表回去跟家属们解释清楚。这场风波才逐渐平息。
而恶劣的天气似乎有意和人们作对,2月中旬开始,持续而强劲的东北风加上连降6场中到大雪,渤海冰封再次升级。渤海整块冰的面一般都发展到30至40平方公里,最大的一块目测约有70平方公里。
而巨大的冰排在洋流和风的作用下,威胁到刚刚建成两年的海1井石油平台和正在建设的海2井平台。填满了水泥、直径近一米的两根钢管桩被海冰折断了。油井平台倒塌,让中央震惊,周总理立即命令海陆空三军对油井进行紧急救援,一场抗冰保油井的战斗再次升级。
在黄河口执行任务的济南部队工程兵携带炸药包,连夜空降天津,正在援救海上船只的北海舰队216船和天津航道局海建号也奉命赶往海2井平台。
但是,渤海上一排一排的大冰流随着狂风和海潮横冲直撞,经过一个白天的艰难行进,救援船才把抢险队送上了前来支援的216船上,而这时他们距海2井平台还有7海里。突然七八级的东北风,加上大雪铺天盖地,高达两米以上的冰山一下子从海里钻了出来,216船寸步难行。
从塘沽新港到海2井平台,平常一个半小时的航程走这次却走了33个小时以上。可是,几天后,天气再次突变,气温急剧下降,九级大风携带着几百平方米的巨大冰排凶狠地向海2井剩下的两个平台压来。海冰达到每小时1.8海里的流速,并与风向达成一致。海冰再次显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切割力,将两个平台的10根直径近1米的钢管桩切断,经过十多天加固的两个平台轰然倒塌。
直到1969年的4月1日,人们才终于盼来了渤海的终冰期,它比往年迟到了40天,1969年的大冰封给渤海历史上留下了惊心动魄的一次回忆。
一般公众对发生在四十年前的这场渤海冰封知之甚少,人们对海冰威力更多的认识来自上个世纪初一艘巨轮“泰坦尼克”的沉没。
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是当时世界最大的邮轮,全长约269.06米,排水量达到66000吨,拥有2层船底和16个水密隔舱,即使4个水密舱进水也完全可以保持漂浮状态。但是在1912年4月14日晚11点40分,泰坦尼克首航途中,在北大西洋,由于躲避不及时撞上冰山。漂浮在海洋上的巨大冰山,受风力和洋流作用而产生的运动,其推力巨大,导致船体、船底受损严重,海水涌进水密舱,泰坦尼克号最终沉没,泰坦尼克号上2208名船员和旅客中,只有705人生还。
而海冰带来的险情在今年的渤海也在上演 ,就在1月13日的上午,潍坊港北部海域的14海里处 ,一艘浙江台州的油轮,因受海冰的挤压撞击,两处压载仓破损进水,经过多个部门的全力抢救才成功脱险。
记者:海冰对船体挤压的力度都会很大,这又是什么原因?
江崇波:对,当海冰达到一定的强度之后,当海冰的温度,水温降得非常低,海冰的温度也降得非常低的时候,会有比较大的胀压力。如果它冰温降得很低的话,它也是非常坚硬的。1969年冰封的时候,当时船被冰封在里面,为了解救船,空军用炸药去炸冰,结果大概有60厘米厚的冰,用了3吨多炸药炸也没炸开。
解说:1969年特大渤海冰封发生后,我国开始重视对渤海湾冰情的检测预报工作。70年代开始,每年冬季国家海洋局都要派出科考船舶,对渤海湾海冰进行科学调查,了解海冰形成状态、发生发展特点,为海冰的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做科学指导。而在这些科学工作者的镜头下,那些似乎冰冷凶险的海冰却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
海冰从初生到发展,形态会发生各种奇异的变化。初生的海冰,由海水直接冻结或雪降至低温海面而成。在阳光照射下,海面上仿佛浮动着一层厚厚的油脂。而进一步冻结则会变成冰皮,厚度一般在5厘米左右的冰皮晶莹剔透,像一块块平整但又碎裂的玻璃浮在海面上。冰皮碰撞加厚,进一步冻结,就成了眼前这些美丽的莲叶冰。而灰冰、白冰则是海冰进一步发展后的状态。那么海冰的出现可以预测吗?
刘煜:海冰是可以预测,像我们每年冬季从11月20几号开始,就发布年展望,包括各种月预报、旬预报、周预报等等,做不同时次的海冰预报,现在做海冰警报每天都要发布。
解说:对海冰的科学研究成果在逐年积累, 但是随着近些年气候逐渐转暖,海冰似乎淡出了普通公众的视野。每年冬季,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都要发布海冰预报,海冰预报面向公众,更重要则是面对渤海湾地区进行各种经济活动的部门。时光进入到21世纪,今天的渤海湾已经远非六十年代末那个封闭清冷的海域,它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环渤海经济区。在1969渤海冰封发生四十年后的今天,当又一场严重的海冰袭来的时候,渤海湾将面临怎样的考验呢?
解说:今年的渤海冰情出现后,国家海洋局派出了两路调查组分别沿山东、天津、河北一线及辽宁一线进行调查。
2010年1月18日 天津塘沽
同期:非常感谢大家今天来参加这个座谈会,这次来更多是了解情况,听取大家的意见,做好海冰灾害的应对工作。
天津港在灯塔附近,发现了三处浮标移位。
现场的作业已经很困难了,总部今天在北京开的已经上升到中海油最高的一个紧急和战备状态。
记者:这次海洋局派出了两个调查组,你们汇总的结果是个什么状况?
林山青(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 司长):从目前对海上影响的情况看,主要影响的是交通业、养殖业、海上油气勘探;再一个是海上的施工,它带来的是一系列的影响,不仅仅是海冰自身的一个影响,它是对整个经济链条的一个影响。
解说:1月21日上午,我们到达潍坊的森达美港,码头上赫然躺着两块巨大的冰块。
记者:这个冰是从哪儿来的?
张其新(潍坊市森达美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这个冰是昨天下午因为大风,大风也赶上大潮,海上的浮冰随着潮水推到这儿的。
解说:海冰出现之后,潍坊港封港了五天,即使是前两天气温回升,目前每天可以靠港的船只也只能是4到5条,比正常时候减少了一半还多。港口外的锚地滞留了大量的货船。
张其新:好多货主都很着急,因为从港口往外出的有盐,南方的化工企业都用这个盐,厂家都急用这个原料,船就拉不出去,都在锚地里进不来港,十几天了。
记者:他们的补给啊什么的?
张其新:有的船补给就很紧张了,粮、食品、水都比较紧张。
解说:目前,海洋运输是最经济的运输手段,港口受阻带动的是一个经济链条的反应,在潍坊港的码头,我们碰到了一个电厂的供应商,运送原煤的船刚刚靠岸,在苦苦等待了一周之后,他终于可以暂时松一口气。
电厂供应商:从(1月)中旬这个时间,用煤就非常紧张,从那时候用煤就非常紧张。
记者:您说紧张是什么概念?
电厂供应商:现在电厂用煤只有三天的。
解说:按照正常的排队顺序,他们的运煤船要一个星期之后才能靠港,他们是带着当地政府的介绍信到港口协调提前进港的,因为电厂保障的是三万居民的供暖供电。而下一步,他们还要考虑绕远停泊其他港口或者铁路运输。
记者:比如说转其他的港口,这个成本增加的话,你们会把这个成本怎么办呢?
电厂供应商:我们就不算成本了,先保住电煤的供应再说吧。
解说:潍坊港的状况并非个例,莱州、龙口等港口也曾出现了封港的情况,即使是水域较深的天津、秦皇岛等港口,运输效率也大大降低。那么,此次海冰对海上油气田的影响怎样呢?我们继续向北,赶往位于东营市的胜利油田调查。
张煜(中石化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副总经理):现在我们的开发单位,一共有四家、五家。那么牵涉到它的滩海地区的油水井,应该是2000多口井。
记者:占到了整个油田的大概是什么比例?
张煜:占到我们开井数的10%以上。
解说:从1月初开始,胜利油田所有的海上管线施工、钻井、电缆铺设等工作都已停止。我们前往受灾最重的河口采油厂一矿四队,这里距离东营市还有近一百公里,海拔高度只有近0.8米,是一个开放式的采油区。1月2日的凌晨四点,大风裹挟着海冰推倒了20几根电线杆。
张树勇(胜利油田河口采油厂一矿四队 指导员):因为我们这有好几条线路,好几个电网线路,它分成不同的线路,如果哪一条线路的哪个线杆倒塌了以后,对这条线路整个能够引起这条线路的油井的跳停。
记者:大概是多少油井受到损失?
张树勇:一共200多口油水井,停产了近100来口。
记者:就是在这个图上,这个红点的,当时停了有一半。
张树勇:对,停了有一半。
解说:采油队立刻出动队伍抢险,现场的景象让他们吃惊不小。
张树勇:整个公路上全是冰,调的推土机 挖沟机,然后大型的挖掘设备,然后上来把这个路给刨开,把冰凌推下去。
记者:比如说输油管线有没有受到影响?
张树勇:输油管线有受到影响,因为我们这边是滩海生产区域,所有的生产设施都是在滩海里头,包括管线也都是在滩涂上,都在这个海滩子上。一有冰以后对管线的撞击,也同样产生撞击,这个管线有被折断的。
解说:每年,油田主要防范风暴潮地袭击,海冰给油田造成如此严重的影响,他们还是第一次遇到。张队长带我们到达现场,海冰肆虐的痕迹,还可以清晰可见。
张树勇:再往北边这边是海。
记者:那就等于当时那个海浪推着冰,是这么来的是吧?
张树勇:对,海浪推着冰,从北往南这个方向,往这边推。你看杆子倒的方向,你看它这基墩,整个这块冰凌把整个基墩,全部给掀起来、撅起来以后,把这个杆子线杆给推倒。
记者:像这一个电线杆大概多重?
张树勇:一个电线杆得有两吨多。
解说:当晚,有二十多跟电线杆被海冰推倒,停电造成油井无法作业,尽管工人连夜抢修,但是恶劣的天气及海冰灾害的复杂性让抢修进行的异常艰苦。
张树勇:现在主要是为了恢复这个井的生产正常再进行洗井作业。
记者:如果不洗是没法运作的?
张树勇:不洗这个井开不起来,不能保证正常生产。
记者:为什么?
张树勇:因为这个井,由于这边由于受地层的影响,地质影响,它这边井有可能出沙,泵卡了,它开不起来、开不正常然后只能通过洗井以后,把这个井的沙给冲洗出来以后,冲洗出来以后让这个泵恢复正常生产。
解说:我们采访的当天,天气的能见度较好,能看到6公里以外的石油平台,工人们告诉我们,那里的工作也已经全部停止,人员已经全部撤离,这些建设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石油平台,还是第一次经受如此严峻的海冰考验。
记者:渤海海域最严重的一次海冰灾害是在1969年,那个时候就曾经把石油平台,沿海平面切断过。现在对于你们油田来讲,有什么样的措施能够保证它不会出现那样的情况发生吗?
张煜:我们在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我们的安全标准。我们是按照50年一遇的这种标准来设计的,但是到目前的气象资料来看,我们叫它40年一遇。但是后面的寒流再来,再有海冰的时候,它能发展到什么程度,目前我们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资料能够说明。
解说:目前,油田每天通过平台上传回的参数对平台的状况进行监控。
记者:那现在能够通过监控设备,看到他们有没有设备,有没有什么被损毁?
张煜:这个有,目前由于有一些设施,受到海风的一些影响、水的影响,可能在绝缘上也出现问题,可能还有少量的井,还有那么六七口井目前还没有恢复。
记者:那现在能够去进行维修吗?
张煜:现在还不行。
记者:还不行?
张煜:对。
记者:现在如果出现了这些故障,只能暂时搁置在那里。
张煜:对,对。
解说:海冰灾害发生后,油田采取了应急预案,包括对损毁设施的抢修,对裸露管道实施升温减压等措施。但是,这一预案自制定以来还是第一次投入使用,对相关工作的评估还在进行当中。30年不遇的海冰灾害还在持续,如何应对就成为渤海沿岸最迫切的课题。
记者:我们也常常说,可能灾害我们没有办法预防,但是目前我们是不是只能采取的措施,就是说把灾害造成的这种损失会降到最低?那现在我们能怎么办呢?
林山青:现在作为政府部门也罢,老百姓也罢,我想我们更多的是要关注冰情的发展。根据不同的行业采取不同的措施,比方说是交通,对交通这块冰情的发展,如果发展得严重的话,可能对港口的运营,多调集类似于破冰船这样的拖轮,来保证航道的畅通;油气勘探海上来说,预警预报提前告诉海上的生产企业,它会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一些措施,包括加强船只的力量、破冰的力量。
解说:破冰,是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听到最多的声音。但是,不要说渔民,即使是在一些大的港口,企业,也仅仅是在用马力较大的拖轮作业,其破冰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记者:比如说现在整个渤海区域所谓的破冰船到底有多少?有数据吗?
林山青:真正有破冰能力的只有两条船。
记者:两条。
林山青:对,在海军,我了解的情况还是只有一艘能用,是1969年建造的,超期服役。在国家立项的这块,应该说也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在北方地区,还是应该在国家的这个层面,在政府的层面应该保持这样一支力量,要有一定数量的破冰船。
记者:可能也有人会说,海冰30年不遇,如果现在我们养这样一支队伍的话,过于浪费呢?
林山青:今后到底这次是30年一遇、今后是30年一遇、还是10年一遇、还是5年一遇,没法预测,因为这种灾害本身是预测的难度很大;再一个,我们建立这样一支队伍本身,它不仅仅是破冰,它是肩负着海上的调查任务,破冰任务和海上的其他的一些甚至维权任务,它可以同时兼顾多项职能,只是在造船的过程当中,它要区别于普通的船。
解说:另外,观测站点的缺乏在这次海冰的应对当中也凸显出来。
林山青:尽管现在我们用了多种手段,卫星、航空的遥感的手段,飞机天天在飞,包括雷达、包括岸站、包括船舶,但是我们感到做到局部的这些,精细化的这种预报,我觉得观测的力量,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
记者:那这个精细是指具体到什么地方呢?
林山青:一个区域,一个小的区域。现在的办法,我们只能是什么让大家不停地工作,应急这样是可以的,但是做业务化的工作,长期这样可能,不是一个好的办法。
记者:从这两天的天气预报来看,冰情有所缓解,可能也不会到达1969年那样一个渤海大冰封的一个状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是不是一种侥幸?
林山青:现在的准备肯定是不足的。
记者:一些大的企业、港口来说,他们可能比如说,现在是不计成本只要是我把生产恢复了就可以,但是我们也感到,比如说像一些个体渔民、养殖户,他们的损失可能相对于这个城市、这个国家来讲,太微不足道了,但是对于他们自己来讲可能是一个倾家荡产的一个损失。目前对于这方面,有一些总体的考虑吗?
林山青:在这种情况下,至少在海洋部门在海域使用金的征收等等,出现这种情况大的自然灾害都有一个减免政策,涉及到其他部门的具体工作,肯定还是由其他部门再按照有关的规定去做。所以包括下一步的工作,包括应急预案,如何完善应急预案,现在的应急预案是部门的应急预案,下一步可能也会对国务院建议这个预案要上升为专项预案,就是由国务院领导牵头的专项预案。因为这项工作,海冰一旦大的灾害发生以后是需要部门联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业确实需要大家共同联动来做工作。
(鸣谢 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中国气象局影视宣传中心 资料提供)
被采访人:
刘 煜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首席预报员
江崇波 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 副主任
张启文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专家
叶 林 潍坊市海洋与渔业局 副局长
王祥增 潍坊市南下河水产蔬菜批发市场
李金峰 山东沾化县渔业技术推广站 站长
林山青 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 司长
张其新 潍坊市森达美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 煜 中石化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 副总经理
张树勇 胜利油田河口采油厂一矿四队 指导员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