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昨天上午,位于太湖鲤山湾的太湖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实验示范区迎来了一批特殊“贵客”,1500公斤、22.5万只正宗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在这里被放流。据省太湖渔管办资源环保处处长沈振华介绍,上世纪中叶太湖拥有108种水产品,但到目前仅剩68种。开展中华绒螯蟹人工增殖放流,目的就是使野生河蟹的良好种质得以延续,为东太湖提供大量适合自然环境的养殖苗种。
昨天上午10时30分许,随着一声令下,成千上万只中华绒螯蟹扣蟹突破丝网袋的束缚,欢快地跳入太湖中。到今年10月份,它们将长成3-4两规格的成蟹。据悉,河蟹苗种按体积大小,可分为大眼幼体(蚂蚁大小)、豆蟹(黄豆大小)和扣蟹(拇指大小)三种,昨天这批扣蟹是一早从江北长江边运来的,大小比去年的要略大些。螃蟹从卵孵化到成蟹的生长周期为两年,其间要经过18次蜕壳,拇指般大小的扣蟹已经蜕过十三四次壳了,放入太湖后,还将蜕壳4次到5次。
沈振华告诉记者,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是我国重要的水产经济生物。太湖大闸蟹是我国著名的淡水河蟹之一,但近年来,由于过度捞苗、江河建闸、水质污染以及天然资源的衰竭等原因,野生太湖大闸蟹在太湖绝迹,种质退化也成为困扰太湖河蟹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难题。“我们从2008年开始,每年都进行中华绒螯蟹人工增殖放流,第一年放流了大眼幼体,第二年是15万只豆蟹、扣蟹,今年主要是扣蟹”,沈振华说,这批河蟹苗种都是野生长江蟹人工土池培育的后代,通过在鲤山湾保护区的自然放养,使其在适应的纯天然环境中生长发育,经过自然界优胜劣汰,“一方面让人们能够重新品尝到正宗的野生太湖大闸蟹,另一方面,将野生河蟹作为亲本用于河蟹育苗,繁育出数量多、质量好的河蟹后代”。
据了解,近几年来,通过人工增殖放流以及养殖环境整治等措施,太湖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已开始出现良性恢复,一些绝迹多年的鱼类重现太湖。去年,太湖渔民在捕捞作业中就捕到了鳡鱼及蒙古红鲌等稀有鱼类。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