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孢虫病
无一定形状,只在鳍条之间形成浅黄色扩散状胞囊。孢子梨形, 前端较狭,后端较宽,缝脊细而直。壳片后端延长为两根等长的针状尾巴,叉状分开。两个圆棒状极囊大小相同。有嗜碘泡。
鳜鱼鳃上寄生的为微山尾孢虫,胞囊圆形或呈瘤状,白色,由几个椭圆形小囊相互聚集在一起而成,周围包一层较薄的结缔组织,引起鳃组织局部充血或溃烂。孢子呈纺锤形,前端尖狭而突出,缝脊直而细,壳片向后延伸而成的尾部,后部细弱如丝,两个极大囊大小相等,有一个嗜碘泡。
乌鳢鳍条间出现连成条状的黄色胞囊,鱼体瘦弱发黑,可引起大批死亡。鳜鱼鳃上为瘤状或椭圆形胞囊,引起鳃充血、溃烂,严重时引起死亡。
取下胞囊少许,加少量水压片,在显微镜下鉴别虫体,便可确诊。
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改善水质,可预防此病;
2、每50千克鱼用硫磺粉75克拌饵投喂,每天1次,连喂 4天;
3、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充分溶解后,浸洗病鱼30分钟(鳜鱼对药物比较敏感,浸洗时注意观察)。
尾柄病 尾柄病又叫烂尾病,是由一种点状产气单胞杆菌引起的细菌性鱼病。 主要危害鳗鲡和6-10厘米的草鱼种。 病鱼尾部鳞片脱落、发炎、肌肉坏死腐烂,有的鳍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蛀蚀,鳍间组织坏死,鳍条散开,严重时整个尾柄部烂掉,可见脊椎骨外露,常伴随感染水霉病。病鱼在水中游动进形似白色尾巴,病鱼常常头部朝下,倒立在水中。 防治方法: |
萎瘪病
萎瘪病是由于缺乏食物而引起的鱼病。多发生在鱼种后期培育阶段, 越冬池中的鱼种也较常见。过分密养的鱼塘,如放养比例不当,投饵不足时,鳙鱼最易患此病。病鱼体色发黑,身体干瘪,消瘦,头大身小,背似刀刃,身体两侧的肋骨清楚可数。病鱼往往沿池边迟钝地游动,无力摄食,病鱼鳃丝苍白,呈严重贫血现象,不久即死亡。
对于患萎瘪病的病鱼,应作镜检,取鳃部和内脏器官,观察是否有大量寄生虫寄生。如鱼体瘦弱不是由于寄生虫或其他病菌所致,才能确诊为萎瘪病。
防治方法:
1、掌握放养密度,加强饲养管理,定时、定质、定量投饵;
2、越冬前鱼种要加强培育,使鱼种膘肥体壮越好冬;
3、当发现鱼萎瘪病时,应采取积极措施,让病鱼得到充分适口的精饵料,在发病早期可使鱼体逐渐恢复健壮。
疖疮病 疖疮病是鱼的一种严重的皮肤病,是由疖疮型点状产气单孢杆菌感染鱼体后所引起的。 鱼体病灶部位皮下肌肉组织发生脓疮(溃烂),隆起红肿,用手摸有柔软浮肿的感觉。脓疮内部充满脓汁和细菌。脓疮周围的皮肤和肌肉发炎充血,严重时肠也充血。鳍基部充血,鳍条裂开。主要危害青鱼。无明显的流行季节,四季都可出现。 防治方法: |
烂尾病
蛀鳍烂尾病又称烂尾病,是由一种未定名的细菌引起的鱼病。 主要危害金鱼。病鱼部分鳍条或整个鳍条都烂掉,使金鱼失去观赏价值,严重时,可引起金鱼幼鱼、成鱼死亡。此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现,尤以长江以南地区最为流行,夏季发病率最高。
病鱼的鳍条边缘呈白色,随之腐烂而造成鳍条残缺不齐,特别以鳍最为突出。有时鳍条软骨间结缔组织残开,随着病情的发展,鳍条软骨间结缔组织腐烂,只剩下软骨,使鳍成扫帚状,严重时胸鳍、腹鳍和整个尾鳍都烂掉。
防法方法:
① 用1%浓度的呋喃西林溶液涂擦鳍条破裂处,反复涂擦多次,再用呋南西林全池遍洒,水温在20℃以下时,每立方米水体用1.5-2克,水温在20℃以上时,每立方米水体用1-1.5克;
② 用禽用红霉素每立方米水体用0.4-1克,全池遍洒;
③ 如果尾鳍烂掉一部分,可用剪刀修整齐,然后用上述药物治疗,通常经10-15天会治愈,并逐渐重新长好。治疗期间要投喂活的水蚤,加强饲养管理 ,增强组织再生能力。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病害图谱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