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形绦虫病
舌形绦虫病是由舌状绦虫,双线绦虫的裂头蚴寄生在鱼体腔引起的鱼病。 虫体身体扁平,乳白色,肉质肥厚,呈带状但不分节,体表略有皱纹,俗称"面条虫"虫体长度从3-4厘米到数米。
舌状绦虫的背、腹面中线各在一条凹陷的纵槽,双线绦虫则各有两条纵槽。这类绦虫的终寄主是鸟类,虫卵随鸟粪落入水中,孵化出钩球蚴,被剑水蚤等吞食,在其体内发育成原尾蚴。鱼类吞食水蚤后,原尾蚴穿过肠壁,在鱼体腔内发育成裂头蚴,鸟类吃了这些鱼后,裂头蚴就在鸟肠内发育成成虫。
病鱼腹部膨大,但身体消瘦。常侧游或腹部朝上,游动缓慢无力。剖开鱼腹,即可见腹腔内充塞白色卷曲的虫体。此病在我国流行很广,从小水面的池塘到湖泊、水库及江河均有病例,特别是对水库渔业影响甚大。病鱼的感染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防治方法:
①塘堰等小水面,可用含90%的晶体敌 百虫,每立方米水体用0.3克,或用粉剂敌百虫,每立方米水体用药1-2克,全池遍洒,以杀灭水蚤太虫卵;
②枪击和驱赶鸥鸟,以控制此病蔓延。
鲺病 鲺病的病原体是日本鱼虱。身体椭圆形,透明。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的腹面有一对用作吸附在鱼体上的吸盘和一个刺破鱼皮肤的口刺。胸部分四节,每节有一对游泳足。腹部不分节,为椭圆形的叶片,是鱼虱的呼吸器官。鱼虱没有卵囊,卵直接产在水生植物或石块上。卵圆形,黄色或褐色,外面有一层胶质物,借以固定在其体物体上。 水温29-31℃时,10-14天即可孵出幼虫。幼虫孵出后,若两天内找不到寄主,即行死亡。鱼虱离开鱼体后,可在水中自由生活较短时间,所以它可以自行由一尾鱼转移到另一尾鱼体上去,也能随水流入其他水体中。鱼虱寄生到鱼体后,用口刺刺破鱼的表皮,并用大颚撕破表皮,吸食鱼的血液,造成许多伤口,促使其他病菌侵入,引起其他鱼病。同时,鱼虱在刺伤鱼体时将分泌的毒素带入鱼体,引起伤口内部组织溃烂。当鱼体寄生有大量的鱼虱时,呈现极度不安,常跃出水面,或在池中狂游,食欲减退,黄体消瘦,造成死亡。幼鱼受危害最大。每年6-8月为流行盛期。 防治方法: |
松鳞病
松鳞病又叫竖鳞病。病原体初步确定是水型点状极毛杆菌。 病鱼的鳞片竖起,向外张开。鳞片基部有水肿,并积聚了许多半透明的或含有血的渗透液,用手摸鳞片时有水状液从鳞片基部射出。鳞片容易脱落。病鱼有时有烂鳍、鳍基部充血和腹部膨大等症状。病鱼行动迟钝,严重时发生死亡。主要危害鲤鱼,有时鲫鱼也发生。春季常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
1、打网、运输和放鱼时,操作要细致,勿使鱼体受伤;
2、用2%的食盐与3%小苏打混合液浸洗鱼体10分钟;
3、在50千克水中加入捣烂的大蒜头250克,给 病鱼洗浴数次,可以使病情好转;
4、用3%的食盐水给病鱼浸洗10-15分钟;
5、用5毫克/升的硫酸铜、2毫克/升的硫酸亚铁和10毫克/升的漂白粉混合液浸洗病鱼5-10分钟;
6、每100千克鱼每天用磺胺二甲氧嘧啶10-20克拌饲料,分上、下午两次投喂,连喂5天。
头槽绦虫病 头槽绦虫病是由九江头槽绦虫,马口头槽绦虫等引起的肠道寄生虫鱼病。 九江头槽条虫主要寄生于草、青、鲢、鳙、鲮等鱼,马口头槽绦虫主要寄生于青鱼、团头鲂、赤眼鳟等鱼肠道。头槽绦虫为扁带形,由许多节片组成,头节略呈心脏形,顶端有顶盘,两侧有两个深沟槽,无明显颈部。每个体节片内均有一套雌雄生殖器官,睾丸小球形,成单行排列在髓层。卵巢块状双叶腺体。卵黄腺散布在皮层。成熟节片内充满虫卵。头槽绦虫卵随鱼粪落入水中,孵出钩球蚴,为鱼类误食后,即在鱼肠道中发育为裂头蚴,并陆续长出节片发育成成虫。
防治方法: |
弯体病 弯体病又称畸形病、龙尾病。鱼类发生弯体病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水中含重金属盐类,刺激鱼的神经和肌肉收缩所致。新开的鱼池,由于土壤中的重金属盐类溶解在水中,所以鱼种患弯体病的现象较多。养鱼较久的旧鱼池,土壤中的重金属盐类大都溶解完了,一般不易发生此病。二是由于鱼缺乏钙质而产生弯体病。患弯体病的鱼,主要的症状是身体呈"S"形弯曲,有的病鱼身体弯二三具屈曲,有的只尾部弯曲,有的鳃盖凹陷或嘴部上下腭和鳍出现畸形。 防治方法: |
微孢子虫病 微孢子虫病大多是由格留虫引起的鱼病。在草、鲢、鳙、鲤、鲫、鳊、 乌鳢上发现的大多是赫氏格留虫,在鱼性腺中发现的为长丝匹里虫。赫氏格留虫孢子椭圆形,前端有一个极囊,极丝不清楚,另一端有一个液泡;长丝匹里虫孢子呈卵形,极囊极大,极丝清楚。
防治方法: |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病害动态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