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本月,联合国国际开发署资助的“稻鱼共生”项目正式启动,上海海洋大学的专家即将前往非洲发展中国家马里,在那里推广水稻田里养罗非鱼的“水稻+水产”模式。据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首席专家王武介绍,对比试验已证明,这种模式能达到水稻和水产互利共赢的结果,即水稻增产、不用施肥,产出“有机米”;鱼儿则能吃掉稻田里的孑孓和杂草,在“增肥”的同时防止非洲国家的疟疾蔓延。
王武教授告诉记者,2005年,他在辽宁盘山发现了稻田养蟹这种模式,经过研究和改进,他带领团队摸索出了一种稻田生态养殖新技术。据介绍,传统水稻田的田垄间隔是相等的,而生态养殖水产的稻田采用 “大垄双行”技术,原本相隔等距的田垄被两两并拢,组成一条条大垄,中间宽阔的水塘就用来养蟹。
“不少农业专家跟我说,如果不施肥、不洒农药,这种模式肯定会让水稻减产。 ”王武告诉记者,“但事实上,水稻不仅没减产,反而增产了。 ”去年4月到10月,王教授的研究生在辽宁盘山做了对比试验,他们把50亩稻田分成九块,每组三块,水稻品种均为辽星一号。一组为强化营养试验田,给田里的水塘投放粗蛋白含量为40%的专用饲料;另一组为普通养蟹田,投放粗蛋白含量较低的当地饲料;还有一组为不养蟹稻田。结果表明,两种采用种养新技术的稻田的稻谷产量分别达699.1千克和693.5千克,而不养蟹稻田的稻谷产量为644.3千克,增产效益非常明显。试验还表明,强化营养组对促进河蟹生长有明显效果,蟹的平均规格达到106克,最大的雄蟹有四两八,雌蟹最大有四两,味道也很不错。而普通养蟹田的蟹的平均规格仅为65克。
其中的奥秘在哪里呢?王武教授分析说,给河蟹吃了强化营养饲料后,蟹的粪便就富含氮、磷、钾,正好起到给水稻施肥的作用,而且这种绿色的“有机肥料”比化肥的效果更好。河蟹在稻田中生长,还会“负责”除草、除虫、松土等工作。此外,采用“大垄双行”技术,能使每穴水稻都有边际效应,提高产量。
除了河蟹,小龙虾、鱼等水产品也能与水稻共生。今年,海洋大学专家计划在长江流域推广“油菜+水稻+小龙虾”的种养结合模式,这是因为,小龙虾在长江流域的很多地方市场很大,而且苗种、饵料都容易解决,因此和水稻共生很有“钱景”。在对非洲国家马里的援助中,海洋大学的刘利平博士则提出了罗非鱼和水稻共生的模式,这是因为非洲盛产罗非鱼,而且这种鱼会吃孑孓,防止当地流行的疟疾。
王武表示,“水稻+水产”是“1+1=5”,即会产生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等五种效益。今年,在辽宁、宁夏等省区,这种模式将会得到大面积的推广。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