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随着全国各地鲟鱼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对鲟鱼苗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养殖条件好的养殖户由鲟鱼仔鱼阶段开始进行鲟鱼苗种培育。在鲟鱼苗种培育阶段要经过仔鱼开口摄食和仔鱼转口摄食两个敏感时期。这两个时期是鲟鱼苗种培育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由于鲟鱼仔鱼特殊的生理结构和生活习性,常常会因多种原因导致气泡病的发生,往往造成程度不同的损失,甚至造成大批量死鱼现象。笔者现将鲟鱼苗种培育阶段气泡病防治方面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气泡病症状
1.游动 仔鱼旋转游动,侧卧间歇片刻后又重复旋转游动,持续一段时间后随着体能大量消耗,旋转游动频率降低,渐渐浮游于水面,如果症状加剧,会出现仔鱼腹部向上,漂浮于水面的现象。在此阶段,仔鱼往往下潜困难,游动行为难以自身控制,直接导致仔鱼摄食困难。
2.鳔鳔充气胀大。原本稍厚的鳔壁被气体充胀得异常透明。由于鳔异常充气膨胀,严重地挤压各内脏器官,导致器官变形,甚至萎缩。
3.胃肠 受鳔严重挤压的胃肠有不同程度的充气、膨胀。胃肠充气、膨胀,除挤压其他内脏器官外,因其本身内存气体,造成胃肠气栓。胃内气泡体积较大,数量较少;肠内气泡体积较小,数量很多。
4.鳃 由于仔鱼鳃盖发育尚不完善,并不能将整个鳃部覆盖,这样伴随着气泡病发生,早期会出现裸露部分的鳃丝末端膨大、弯曲。随着时间的延长和程度的加重,鳃丝末端毛细血管因循环障碍,表现出鳃丝颜色加深、粘液异常增多、粘附脏物等症状,更为严重者会出现一些其他烂鳃症状。
5.肛门 胃肠及消化腺严重被挤压,形成胃肠气栓,导致仔鱼肛门红肿、外突等症状。
6.其他如眼睛突出、鳍基充血、腹部肌肉充血等症状。
二、气泡病危害
1.开口仔鱼开口仔鱼前期主要以卵黄囊作为营养来源,同时以卵黄囊上的毛细血管网行使呼吸功能,此期间仔鱼处于垂直游泳阶段。而气泡病会对卵黄囊上娇嫩的毛细血管网造成损伤,导致呼吸效率降低,对仔鱼垂直游动造成沉重负担,甚至难以下潜。仔鱼由于气泡病影响,推迟开口时间,开口滞后导致仔鱼长时间饥饿,对以后仔鱼的存活率和生长率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2.转口仔鱼转口阶段的仔鱼完全转入底栖生活,以外界饵料作为营养来源,游动速度加快,对氧气需求量增加,以鳃为呼吸器官,但鳃尚不完善。气泡病对转口仔鱼的直接影响是摄食困难。长时间努力克服气泡阻力进行摄食造成过量能量消耗,直接表现为:鱼体严重消瘦,对氧气需求量增加,鳃呼吸频率加快。在此敏感时期,若发生水质变坏、水温突变、缺氧等情况,往往会造成此阶段仔鱼大批死亡。
3.鲟鱼幼鱼鲟鱼幼鱼从身体形态、生理结构和生活习性与开口仔鱼、转口仔鱼相比各方面发育比较完备,但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对病害的抵抗能力仍较差。一旦发生气泡病虽不会短时间内造成严重后果,但在后期养殖过程中会对鲟鱼生长率、饵料系数造成不利影响,情况严重时伴随发生多种并发症,甚至出现死鱼现象。
三、发病原因
1.仔鱼运输 仔鱼尼龙袋充氧运输过程中,充入氧气压力超过仔鱼本身缓冲能力,导致鱼体渗透压失调,气体由卵黄囊毛细血管、鳃丝毛细血管渗透进入鱼体。随着充入氧气量和氧气压力不同,所表现出气泡病症状、病情轻重缓急有所不同。
2.仔鱼放养 仔鱼运输到目的地后,在放养到养殖水体过程中,由于水温变化、压力突然降低,使仔鱼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与适应,逐步表现出气泡病症状。
3.养殖用水 鲟鱼苗种培育大多集中在春节前后至夏季这一阶段。春节前后,鲟鱼苗种培育用水通常采用锅炉加热来提升水温,此时会因一些因素影响,导致水温急剧变化诱发气泡病;夏季通常采用引入河水进行苗种培育,由于河水中水草大量繁殖、光合作用加强,河水中气体有时会处于过饱和或超饱和状态,从而引发气泡病。
4.气石充气 有些养殖户为了防止转口仔鱼缺氧,采用人工充气的办法补充氧气。但仔鱼很容易将气泡误吞,导致气泡病的发生。
四、防治方法
1.食盐浸浴 若发生气泡病可用0.5%~1.0%食盐水浸浴,可逐步缓解病情,调节渗透压,使鱼体鳔、胃肠、鳃、鳍处气泡逐步逸出,最终消除症状。但盐度过大,不但会加重病情,使鱼体鳔、胃肠、鳃、鳍处气泡急剧增多,严重时会导致鱼体死亡。
2.适量充气 在鲟鱼仔鱼尼龙袋充氧运输过程中,氧气充入量要适宜,要比其他鱼类仔鱼要少一些。同时根据水温状况、运输距离长短灵活掌握,以鱼体不缺氧为宜。
3.同温缓压 仔鱼运到养殖场后,不要急于将尼龙袋打开。而要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运输水温与养殖水温的温差大时,必须进行同温缓苗;同时缓慢降低尼龙袋气体压力,尽量使鱼体渗透压有一个调节过程,逐步适应,避免气泡病的发生。
4.水温稳定仔、幼鱼养殖过程中尽量保持水温稳定,根据实际养殖水温、水量、水质等情况来确定养殖规模与养殖量。
5.网罩隔离 若采用人工充气的办法补充氧气,应在气石外罩一网罩,避免仔、幼鱼吞食小气泡。
五、小结与体会
1.在使用食盐水防治气泡病的过程中,浓度严格控制在0.5%~1.0%范围内,不能随意加大。同时盐度升高、降低过程要缓慢进行,不能突升、突降,要密切注意温差变化幅度不能太大。
2.在气泡病防治过程中存在一些诊断、防治不当的情况。有时容易把气泡病引起的鳃丝异常、肛门红肿及外突症状诊断为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误用一些消毒剂、抗菌药致使病情恶化。
3.仔、幼鱼养殖过程中若发生气泡病,鱼体一时难以下潜造成摄食困难,此时可以在不缺氧的前提下,降低水位、减小流速,帮助鱼体克服下潜困难,使其尽可能吃到饵料,以快速增强体质,恢复健康。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