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浙江日报资讯:记者从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舟山市实施人工鱼礁建设近10年来,累计投入资金2500多万元,已形成全省最大的水下人工鱼礁区,规模居于全国前茅。最近,渔业系统工作人员通过垂钓和水下摄影显示,礁体附近生物量有了较大改观,大小不等的黑鲷、石斑鱼等多种鱼类在附近游弋。
人工鱼礁是在海域中设置构造物(如混凝土构件、废旧船体、塑料或竹木结构等),使之发生与天然岩礁同样的阻流作用,产生旋涡与上升流,冲击海底营养盐与有机物质上升,以改善水生生物栖息环境,为鱼类等生物提供索饵、繁殖、生长发育等场所,达到保护、增殖资源和提高渔获质量的目的。由于前些年大规模的盲目捕捞,舟山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大多数传统的作业渔场、渔汛已经消失。
为恢复近岸渔业资源,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确保老百姓餐桌上食有鱼,从2001年底开始至今,舟山市建设休闲型人工鱼礁,全市建设项目共有3个,即朱家尖休闲型人工鱼礁、嵊泗马鞍岛人工鱼礁和岱山县秀山岛人工鱼礁。共形成投礁区面积746公顷、水下礁体35.4万空立方米,建立3支由125艘改装渔船组成的游钓船队。
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捕捞处处长严旭光说,这些年来他们还在人工鱼礁区投放大量鱼苗,通过人工鱼礁建设获取的鱼类资源,具有纯天然的特性,质优价高,符合市场消费需求。人工鱼礁不但对资源恢复起到积极作用,也成为游客休闲目的地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