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广西11月水产病害测报
文/广西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1、10月份病害流行情况
2009年10月,危害广西水产养殖动物的病害有21种,其中危害池塘养殖动物的病害主要有对虾白斑病与桃拉病,鱼出血性败血症、赤皮病、肠炎病、烂鳃病、草鱼出血病、溃疡病、车轮虫病、指环虫病、碘泡虫病、锚头鳋病、鱼鲺病、水霉病、肝胆综合症、缺氧及鳖白底板病、红底板病、腐皮病、纤毛虫病20种,危害网箱养鱼的病害主要有出血性败血症、烂鳃病、肠炎病、指环虫病、肝胆综合症和病因不明6种,危害流水养鱼的病害主要有赤皮病、小瓜虫病和缺氧3种,危害水库养鱼的病害主要有烂鳃病1种。
因病害造成养殖动物死亡重量为2187.7万千克,经济损失22361.3万元,其中池塘养殖动物因病害造成的死亡重量为2154.1万千克,经济损失22056.6万元(南美白对虾死亡1433.2万千克,损失14436.3万元),网箱养鱼因病害造成的死亡重量为26.9万千克,经济损失260.4万元,水库养鱼因病害造成的死亡重量为6.75万千克,经济损失44.3万元。
与2008年10月相比,养殖动物因病害造成死亡的重量增加1281万千克,造成的经济损失增加7209.1万元;其中养殖对虾因病害造成死亡的重量增加592.2万千克,造成的经济损失增加210.9万元;网箱养殖鱼类因病害造成死亡的重量增加22万千克,造成的经济损失增加225.4万元。
2、11-12月份水产养殖病害预测
11、12月份,养殖周期接近尾声,养殖水体积累了大量的残余饲料和养殖动物排泄物,水体质量较差,容易引发病害;同时,随着冷空气的频繁南下,早晚温差大,养殖水体表底层温差也加大,水体垂直交换加剧,容易引发水质恶化而导致病害发生流行。
桃拉病与白斑病仍将危害养殖对虾,但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将较10月份有所降低。
出血性败血症、肠炎病、赤皮病、烂鳃病、溃疡病、打印病等细菌病和车轮虫病、水霉病、小瓜虫病、孢子虫、指环虫病、猫头鳋病等寄生虫病将继续危害池塘养殖鱼类,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将与10月份持平或略有降低。
腐皮病、白底板病、红底板病、纤毛虫病还将危害池塘养殖鳖类,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将与10月份持平;而出血性败血症、链球菌病、爱德华氏菌病、溃疡病、肠炎病、赤皮病、烂鳃病等细菌病和水霉病、小瓜虫病等寄生虫病将继续严重危害网箱养殖鱼类,且有局部爆发流行趋势;水库养殖鱼类将受到细小不明寄生虫(尚未鉴定)与出血性败血症并发症的严重威胁,潜在局部爆发流行的趋势;流水养鱼也将受到小瓜虫病、水霉病等寄生虫病的威胁。
3、11-12月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措施
①加强养殖水体水质管理,加深养殖水体水位、经常开动增氧机增氧、及时清楚残余饲料、定期用生石灰或高聚碘或硫醚沙星消毒水体,保持养殖水体环境稳定,预防病害发生流行。
②精心投喂优质饲料,根据养殖水体水质、养殖动物活动与天气情况,适时调整饲料的日投喂量,同时,定期拌饲投喂维生素C,以提高养殖动物自身的体质和抗病能力,抵抗病害的发生。
③坚持巡查,观察养殖动物的活动、摄食情况和养殖水体水质变化情况,强化日常管理工作,及时发生和预防病害;同时,要避免或减少对养殖动物的操作,必须进行拉网或并池操作时,应细心,以减少养殖动物受伤。养殖罗非鱼、淡水白鲳等温水性鱼类,应密切监测养殖水温,越冬拉网并池操作应在水温16℃以上时进行,尽量减少对养殖鱼类受伤应激。
南美白对虾红体症——弧菌感染引起红体,气泡病直接或加重引起死亡
生产中出现红体或大批死亡时,不要轻易认定就是病毒病,细菌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可能性也很高。
□文/图 利洋公司水产医院论坛网
2009年9月15号“巨爵”来袭,台风过后,广西北海虾塘出现大面积发病,并且病程难以控制,一部分区域的发病面积达到90%以上,下面为一具体病例。
广西西场,一3亩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水深70公分,2009年8月14日共放苗35万尾。9月15日,台风,16日开始发病,有游塘虾出现。到18日,塘内规格较大的虾7成红体,当天用“优肽”(商品名)+“底居安” (商品名);20日,大虾九成死亡。
9月20日,下午4点,水质检查氨氮、亚硝酸盐不能测出,pH值9.1,池塘内大多数为小虾,尾部肌肉白浊,无其它明显症状。共采样南美白对虾6只,其中2只在肌肉和肝胰脏中均分离出细菌,其它四只在肌肉中分离出细菌,显微镜下观察,细菌呈弧形,革兰氏染色为阴性,在TCBS弧菌分离培养基上有绿色菌落生长。6只虾经PCR检测,均无桃拉病毒。
分析:从采样的虾看,六只虾均有红体症状。红体虾色素颗粒大小与病毒性红体虾对照,更加均匀,这种差别是否正确,有待进一步证实。6只虾均未检出桃拉病毒及白斑症病毒,已排除病毒性红体。6只虾中2尾肝胰脏有菌,应该是红体较严重的病虾,6尾肌肉中都有细菌,这可能与肌肉白浊有关。6只虾都为大规格虾,可见早期大规格虾的死亡很可能是细菌为主。从采样的情况看,发病的主要是小虾,白浊单纯,应是气泡病为主引起的死亡。
因而生产中出现红体或大批死亡时,不要轻易认定就是病毒病,细菌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可能性也很高,因而一方面我们要加强病原的检查,另一方面千万不要轻易放弃治疗。
最新鱼病分析
海贝尼登虫病的防治要点
文/广西大学 黄钧
近年来在广东和广西沿海网箱养殖的黄鳍鲷、黄鳍笛鲷、石斑鱼等鱼类,因贝尼登虫病造成大批死亡,经济损失惨重。
贝尼登虫主要寄生在鱼的体表和鳍条上,贝尼登虫病是海水网箱养殖鱼类中常见的大型寄生虫病,终年可见,但以春季至初夏及秋季至初冬危害较为严重,可危害石斑鱼、笛鲷、黑鲷等多种海水养殖鱼类的成鱼和鱼种,可引起大批死亡,尤其是小规格个体感染后死亡率很高,可达90%以上。诊断时将鱼置于淡水中2-3分钟可见有芝麻大小的白色虫体脱落,所以该病通常也被称为白芝麻病。
目前对贝尼登虫病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淡水浸泡法。具体做法是在在网箱中置一规格约为长2米宽1米深1米的帆布箱,内盛约50厘米深的淡水,将网箱中的病鱼捞入进行浸泡5~10分钟后放回网箱内。
但在实际治疗贝尼登虫病过程中,常出现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虫卵在淡水浸泡20分钟后还有40%能正常孵化,要浸泡40分钟方能全部杀死,贝尼登虫孵后20天左右又可产卵繁殖,而在治疗时只浸泡网箱中的病鱼,对附着在网箱上的虫卵没有杀灭作用。
二是同一区域的养殖网箱往往不统一进行治疗行动。
三是在实施淡水浸泡治疗时很多养殖户因担心浸泡时间过长和多重操作对鱼产生不良影响,浸泡病鱼的时间不足5分钟,浸泡后将病鱼和浸泡病鱼的淡水一起倒回网箱中。
由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导致每次浸泡治疗后数天内又引起贝尼登虫病的复发。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隔15天左右再重复治疗一次,每次操作须小心细致,尽量减少鱼体受伤。
(2)每次治疗时在同一养殖区域采取统一行动,并保证浸泡时间在5分钟以上。
(3)浸泡治疗后先将鱼捞回网箱内,对有大量虫体的淡水须20分钟后方可倒弃。
(4)治疗时在淡水中加入2-5mg/L的吡哌酸等药物以防细菌感染。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