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消委会今日最新发布消费警示:慎防误食河豚!据悉,由于市场上销售的与有毒河豚相似的鱼类产品很多,误食河豚鱼致死的事件时有发生。 今年10月有媒体报道称在一德路海味批发市场发现有店铺销售河豚鱼皮干,后经工商局执法人员查证、专家核实,该产品并非河豚鱼皮干,而是一种俗称为"海胆鱼"的鱼皮干,学名刺豚,是可以食用的。虽然是一场误会,但是市消委会有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市场上销售的与有毒河豚相似的鱼类产品很多,误食河豚鱼致死的事件时有发生。 今日,记者走访部分水产市场,确实发现部分鱼类产品与河豚非常相似,让人难以分辨。有市民直言,由于对河豚外貌认识不深,即使误购也难以发现。广州市消委会向记者表示,其实河豚有几十种,当中有些是有毒的,有些是没有毒的,由于其长相特征相似,一般消费者难以对其区分辨认。经了解,曾经在酒楼食肆风靡一时的巴鱼、俗称"潜水艇"或"深水炸弹"的观赏鱼其实也是河豚的一种。 广州市消委会提醒,不要轻信无毒"河豚",其实河豚鱼的有毒成分是河豚毒素,它是一种神经毒,人食入该豚毒0.5-3毫克就能致死。同时,消费者也不要误信高温能降低豚毒危害。部分消费者误以为只要煮河豚鱼的时间长一点就能去除豚毒素了。其实不然,豚毒素耐热,在100℃高温下8个小时都不被破坏,盐腌、日晒亦均不能破坏毒素。 另外,广州市消委会还提醒不要误信食用前掏了内脏就万无一失。河豚的肝、脾、肾、卵巢、睾丸、眼球、皮肤及血液均有毒,当中以卵、卵巢和肝脏最毒。部分消费者以为只要在剖鱼的时候把以上内脏、器官掏走,就可以安全食用了。其实,河豚的肉也含微毒,而且在剖河豚的时候,稍有不慎就会弄破内脏,以致毒素渗入到肉体,因此掏内脏并非就是万无一失。 由于珠江流域的鱼类品种繁多,广州市消委会建议广大消费者,如果缺乏鱼类专业辨别能力的,对于不明来历、不了解的鱼尽量不要冒险食用。 |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