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外贸企业首当其冲。在农产品外销领域,眼看美国《2009食品安全加强法案》年底就要实施,输美产品的贸易壁垒越筑越高。对虾作为水产外销的大头,在出口不畅的情况,转攻内销市场。
国内企业大举谋划国内市场的同时,国家商务部也没闲着。一个由商务部牵头的广告宣传片在美国CNN连续播放,旨在提振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的士气,真正打响中国产品的品牌。
政企双方内外忙活、上下携手,无非想为中国制造在逆势中杀出一条血路。可《养殖宝典》记者在对虾内销市场中了解到一些现象,却让人担忧。受美国反倾销政策影响,南美白对虾输美受阻,许多加工企业把目光转向内销。但内销产品质量与输美产品相去甚远,许多产品甚至未经质量检测,一些企业通过加重冰衣的手段压低价格,还有一些企业将被国外检测机关退回的质量不过关产品重新包装投入国内市场。这种现象相信不只存在于对虾内销领域。再以家电为例,外销不畅,企业转向内销,借家电下乡将一些库存积压、技术落伍的产品倾销到农村。
我国的企业经过多年的市场打拼,潜意识里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产品外销遵循竞优策略,为越过国外市场设定的各种壁垒,千方百计提高品质,质量成为打开外销市场的敲门砖;产品内销遵循竞次策略,就是打到底线的竞争。想尽一切办法压缩成本,甚至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低廉的价格成为扩大内销的铺路石。
然而,内销市场与外销市场并非孤立存在,互不透风。事实上,目前信息传播发达,内销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必然在外销市场引起轩然大波,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三鹿奶粉事件”爆发初期,国外市场的反应比国内更强烈,甚至是国外合作企业将三氯氰胺事件的查处引向深入。而历数近些年接连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诸如苏丹红事件、三氯氰胺事件、多宝鱼事件,无不先在国内市场引爆,最后在港澳市场进而国际市场上产生恶劣影响,最终损害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我们一方面,舍得资金投入不断提高生产水平,打造民族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为中国制造加油,但另一方面,又任凭国内市场假冒伪劣产品大行其道,恶劣事件一旦爆发,又为中国制造漏油。这也就难怪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一直处在进一步退两步的尴尬局面。眼下,从上到下高举内销大旗,但最基础的市场秩序无法维系,则有可能一哄而上后,又一败涂地,最终甚至牵连外销市场。
维系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声誉,办法在国内市场。这不是花钱投放一两个广告可以解决的,也不是集中力量塑造少数几个诸如海尔、联想品牌能够扭转的,它需要政府从基础的工作抓起,从夯实中国制造的产业根基做起。
中国制造在内销市场之所以混乱不堪,关键在于我们的企业产业层次太低,压缩成本是许多小企业牟利的唯一途径,这也是他们面对市场的无奈选择。行政主管部门每一项加大管理力度的举措,都意味着提高企业的成本,由于企业利润率低,竞次成为必然的选择。而政府部门的监管,也往往陷入法不责众的困局。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在金融、税收、财政扶持等方面,帮助有潜力有志向的中小企业提高产业层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做到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内外统一,走出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这才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的根本出路。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