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通过放养大规格蟹种,提高河蟹、,混养有“清道夫”、“环保鱼”之称的细鳞斜颌鲴和生长快、上市早的青虾,充分利用水体,进一步挖掘养殖效益增长的潜力,现将养殖管理中8个关键生产环节细述如下:
种:要求投放大规格蟹种:平均100~150只/千克,体肥、四肢齐全、壳上无附着物,无异味,行动敏捷,每亩放600只左右,放养前用4%的食盐水药浴10~15分钟。
草:合理种植水草,为河蟹提供良好的栖息、隐蔽、脱壳场所,提供新鲜适口青饲料和净化水质。水草以沉水的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和浮水的水花生相结合,水草占池塘水面的50%~60%。伊乐藻种植在池塘四周浅水处,覆盖面占水面的20%~30%;水花生在距离池边约1米处种植1~2米的水花生带。随着河蟹的生长,控制水草的覆盖面,多时人工捞出,少时补足。
混:混养“环保鱼”细鳞斜颌鲴和青虾,细鳞斜颌鲴以腐屑、固着藻类、淤泥等为食,在不增加投饵成本的情况下,既充分利用残饵、净化水质和抑制青苔生长,又额外增加了亩收益。坚持“投放早、规格大”,一般于2月下旬投放规格10~13厘米斜颌鲴鱼苗150~200尾,投放前用4%的食盐水药浴15分钟。在6月下旬一7月下旬,可放入规格1万尾/千克的虾苗4万尾或抱卵青虾1.5~2.5千克。
水:调节水质,水的透明度一般控制在30~35厘米,保持水质“肥、活、嫩、爽”。养殖初期(3—5月份),池塘水深0.4~0.6米,每月每亩水深用5~10千克生石灰调水,6月份后逐步加深水位,原则上每7~10天添加新水一次(2小时),高温季节每天加水5~10厘米,池水保持1.2~1.5米。每15~20天使用生物制剂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增加有益菌种,有效改善水质,减少疾病的发生。每20天左右用氯制剂杀菌和每30天左右一米水深用2~5千克生石灰调水。
饵:坚持“四定”投饵原则,养殖前期3—5月,以投喂颗粒饲料和鲜鱼块(占总量的60%~80%)为主,同时摄食池塘中自然生长的水草;中期6—8月,特别是高温天气,适当减少动物性饲料投喂数量,增加水草、大(小)麦等植物性饲料的投喂量,防止河蟹过早性成熟和引发消化道疾病;在后期9—11月,以动物性饲料和颗粒饲料为主,满足河蟹的生长和育肥所需,适当搭配少量的植物性饲料。投喂的饲料要求新鲜不变质。饲养前期每日1次,饲养的中后期每日2次,上午投总量的30%,投喂在池四周较深处;晚上投总量的70%,投喂在池边较浅处;建议精饲料与鲜活饲料隔日交替投喂,投喂量控制在投后2小时内吃完,具体的投饲量应根据天气、水质、水草和河蟹活动灵活掌握,天气晴朗多投,阴雨天少投,天气闷热、雷雨之前不投;水质肥爽、正常投饵,水色淡、增加投饵,水色过浓、减少投饵并加注新水;水草浮起量多,增加投饵,反之减少;鱼类活动(争食)激烈,增加投饵,反之减少投饵。鱼病治疗期间适当减少投饵量。饲料均匀投在浅水区,坚持每日早上检查吃食情况,不过量投喂。投饲量过大,残饵会使水质迅速恶化,病原菌大量繁殖,引发蟹病。
防:主要做好“四防”,即防病、防青苔、防逃、防盗,关键是防病。把好清塘关,老塘最好经过清淤、冰冻和晒塘,放苗前15天亩用75千克左右生石灰(块灰)干法清塘,并于第二天用铁耙耙动,使石灰浆与塘泥充分混合,彻底除杂、消灭细菌和泥中致病因子。进水时进水口用60目筛绢防止野杂鱼进入。日常定期使用生石灰、生物制剂、底质改良剂调好水质,内服药饵,添加虾、蟹免疫增强剂、微量元素等,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防青苔,水不能太浅过清,当水中滋生少量青苔时,采取人工捞除的方法,同时适当施肥,可全池泼洒豆浆肥水,结合使用生物制剂调水。同时还应做好防逃防盗工作,这也是提高回捕率的重要方面。
肥:视“水”施肥,对水质较清、水位较低的鱼池,在加高水位的同时,应适当施肥,施发酵腐熟的猪粪肥使池水保持黄绿色或黄褐色,施肥时要少量多次,做到“三不施”,即水色浓不施,阴雨天不施,中午、晚上不施。
管:重点做好水、草、饵、病、肥的日常精心管护,科学使用增氧机。加强巡塘,发现异常,综合分析,对症处理。
效益分析:细鳞斜颌鲴增产60~70千克、净增效约800元,虾增产10~15千克、净增效约200元。亩净增效1000元以上。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