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2008年8月,我县一养殖乌鳢的渔户,因用药不当引发乌鳢鱼种死亡200余尾,造成一定损失,现将有关情况分析如下,希望能引起同行关注。
一、现场情况及采取措施
该养殖户在水面为1700米z的池塘内分别设置两口网箱,用于乌鳢鱼种养殖,网箱规格分别为250米2和470米2,箱内分别放养规格为150克/尾和250克/尾的乌鳢鱼种,存箱鱼体重分别为1100千克和2400千克,箱外放养少量花白鲢,乌鳢鱼种以切碎的冰冻海杂鱼为饵料,每次在切好以后用小型水泵冲洗后投喂。8月19日,当地天阴较闷热,水体透明度15厘米,该渔户用水泵排出池水,依靠池壁渗透进水(池壁渗透性较好,一搬排出1.5米以内的水,两天后即可渗满)。在排出水体1米位置后,用二氧化氯4千克全池泼洒,先在池上风处泼洒,后转至下风网箱处向箱内鱼体上泼洒,希望能对鱼体直接消毒,泼药后风渐大,下风处乌鳢呈现不安状,渔户以为是鱼种对药物的应激反应,没太注意,后来逐渐鱼种翻肚上浮才意识到问题严重,立即咨询如何救治。技术人员询问情况后建议采取以下方法:立即从旁边池塘引水加入(附近无机井及引水渠),泼洒抗应激药物,在投喂的饵料中加入维生素C,在加水过程中不断有鱼种下沉或上浮,经过一段时间后,鱼群逐步稳定下来,在随后的2天里共捞出死鱼200余尾,计50千克以上,造成直接损失一千余元。
二、原因分析
根据鱼类死亡时的表现,结合当时天气情况,我们分析这是一起因用药方法不当和用药过量引起的药物中毒事故。
1.泼药方法不当 该网箱一直采用直接抛投法投喂,鱼种已形成固定抢食的习惯。而在用药时采用泼洒法与投饵方式相似,不少鱼种以口直接吞食高浓度药液,这是鱼种药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2.用药浓度过大 二氧化氯一般要求用量为0.4克/米3,该渔户已排水至1.5米,池塘存水约2500米3,计算用量约为1千克左右,即使倍量使用,也应不超过2千克为宜,但该渔户凭以往经验用4千克以上的二氧化氯,严重超过了用药浓度限量,使整个水体处于高浓度药液之下,因而使鱼中毒不可避免。
3.天气原因 在天气好时用药,浓度稍大对鱼种影响不是太大,但该渔户用药时正值天气久阴、暴雨来临之前(用药后当夜下暴雨),气压低,水温高,池水溶氧含量低,池水透明度小,且用药后大风把表层高浓度药液水都刮到下风网箱鱼种处,加剧了鱼的中毒。
三、有关思考
1.用药不得随意加量 笔者在技术指导时发现,很多养殖户在用药时喜欢倍量用药,甚至数倍量用药,有的渔药经销商在售药时也告诉养殖户,按用药量计算后可加量使用,有利于快速治鱼病,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必须彻底纠正。在渔药使用时必须做到计算水体准确无误,严格按用药说明用药,以防药害事故的发生。
2.泼洒药物须细致 用药一般按水体计算用量,在稀释药液时应尽可能加大稀释倍数,不要使高浓度药液直接入水,有些养殖户图省事,尽可能少稀释,以减少劳动强度,有时需稀释2000~3000倍的药液,仅稀释20~30倍就泼洒(500毫升的药液仅用一桶水稀释),这种稀释方法在施用泼洒过程中极易造成鱼种中毒现象。
3.产生药害后须及时处置。本次用药后及时加水冲水,使用抗应激药物,有效缓解了鱼类中毒状况,而有的养殖户在用药中毒后,认为渔药稀释在水体内,甚至已被鱼吸收,已无办法挽救,因此不再采取措施,往往造成更大的损失;有的养殖户产生一次药害后,以后再也不敢使用这种渔药,这种做法亦不可取,须知只要采取正确的用药方法是不会产生药害的。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