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上午,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主办的以“健康养殖与水产品质量安全”为主题的第七届“2009水产科技论坛”在广州顺利召开。
此次论坛为期两天,围绕“水产健康增养殖技术与渔业工程、渔业环境与养殖容量、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产养殖病害预防与控制、水产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等专题,分设四个子论坛同时进行。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全球10个国家的40多个科研单位和院校,共260多名专家、学者就当前渔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及各自的研究领域进行了论述。
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孙大江研究员在“中国鲑科鱼类养殖”报告中提到,鲑科鱼类高蛋白、高不饱和脂肪酸、营养丰富,可食部分大,无肌间刺、易加工,是欧美人民的传统养殖鱼类和重要水产食品。世界鲑鱼养殖产量仅排在鲤和罗非鱼之后,海水鱼类养殖中,半数以上是鲑鱼产量。我国鲑鱼养殖研究始于1959年,1988年以后,养殖推广近20个省市,目前年产约1.5万吨,养殖前景非常广阔。
南海水产研究所郭根喜研究员认为,随着土地资源、能源等的日益紧张,设施养殖装备技术在未来水产养殖中将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海洋领域作为设施养殖业的重要场所,向深海远海发展,将是设施养殖装备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石燕泉、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陈毅德、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陈良尧等出席了此次论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显良在开幕式上提到,当前以健康的水产养殖取代对自然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为人民提供安全放心的水产品是世界渔业发展的方向。论坛的举办对加快渔业科技创新,加速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渔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渔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此次论坛以学术研讨为主,本刊仅挑选两例与生产关系较为紧密的报告。
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王清印
“对养殖系统的高效产出强调有余,而对质量和可持续性强调不足,这是海水养殖产业发展中出现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粮食安全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海洋渔业作为提供海产动植物蛋白的产业门类,其重要地位和作用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在过去的20年里,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据FAO统计,目前世界上有1/3的海产食物是通过水产养殖提供的。海洋渔业是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006年我国海洋渔业及其相关产业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24.6%左右,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日益严峻。
现阶段我国水产养殖业面临问题:
1.缺乏足够的经过遗传改良的优良品种。
2.质量安全问题:消费者对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关注。
3.发展策略:粗放的生产方式,不断扩大的生产规模,盲目追求高产,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
4.生态环境问题:气侯变化,全球变暖等。
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式已成为管理部门、学术界以及产业部门普遍关注的问题。发展生态系统水平的海水养殖业,构建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技术体系,保障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产出和提高产出质量,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可持续的海水养殖业
《中国渔业年鉴》资料显示,从1995年到2007年,十多年来,扇贝养殖面积扩大到当初的5.46倍,而养殖产量只增长到1.27倍。或者说,2007年扇贝养殖的单位面积产量只相当于1995年的23.3%。
从上面这个案例,至少可以得出如下提示:
一是海水养殖产量并非必然地随着养殖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二是海水养殖活动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容量,合理地配置养殖的种类和规模;
三是推动海水养殖业从规模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发展可持续的海水养殖业,不仅要关注养殖产量,而且要关注产品质量、市场需求、资源的利用以及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分析生态系统的生态与环境容量,也就是以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的管理为指导思想,发展生态系统水平的养殖产业。
发展生态系统水平的养殖产业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必须要考虑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服务特点,不能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导致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不仅要考虑水产养殖户,同时要公平对待其它相关方面的使用者;水产养殖的发展要同时兼顾、综合考虑其它相关的产业。
对发展生态系统水平的海水养殖业的几点思考
1.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养殖业既要保证产业的产量,更要保证产品的质量,这是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2.我国目前海水养殖生产中迅速发展的集约化养殖,因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往往对养殖系统的高效产出强调有余,而对质量和可持续性强调不足,这是产业发展中出现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
3.在海水养殖领域,传统技术的优势和作用在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中变得越来越小,海水养殖业对高新技术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
4.沿海地区可开发用于养殖的浅海、滩涂以及有关资源的利用几乎已达到极限,海水养殖业必须向“精耕细作,高产优质”方向发展。
5.广东省海水养殖业发展潜力很大,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养殖业中将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郭根喜
“装备技术的进步,将有效促进和协同整个海水养殖行业的进步。”
纵观水产养殖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可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生物技术、环境技术、装备技术。其中,装备技术是协同和促进水产养殖现代化的关键举措之一。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社会及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装备技术进步的贡献。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定义:所有人工养殖行为的过程都离不开装备技术。装备技术的进步,将有效促进和协同整个海、淡水养殖行业的进步。
装备工程技术进步下养殖模式的演变
世界的养殖模式相比过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中国为例,在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下,中国水产养殖装备技术取得较大进步,促进了养殖生产方式的变革,水产养殖总产量大幅度提高,2008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4896万吨,是1949年的108倍。随着装备工程技术的发展和不断改进,中国水产养殖业中的诸多养殖方式如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1、池塘养殖早期的池塘为土塘,无进排水设施,池底存在大量的淤泥,养殖水体环境恶化,且普遍存在因池塘缺氧而造成鱼类浮头死亡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池塘的利用率和养殖效益。水力挖塘机组的研制成功是发展水产养殖机械的一个良好开端,它基本实现了清塘清淤的机械化,使养殖场渔工首先摆脱了每年清塘挖泥的繁重体力劳动,节省了很多劳动力。增氧机的推广使用也大大增加了池水中的溶氧量,加速了池塘水体物质循环,改善了池塘水质条件,致使养殖产量和效益都大为提高。近年来,随着池塘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养殖装备的不断改进,高位池养殖这一新兴养殖模式因受外界影响小、效益高、便于日常管理,在中国沿海地区发展迅猛,其养殖系统由进水系统、排水系统、养殖池和增氧系统组成。重要的是已认识到对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进排水系统增设了水处理装置,使生态环境得到合理保护。
2、工厂化养殖工厂化养鱼技术的进展,从设备角度讲主要集中在水处理装备技术方面,根据其对池水的处理和利用方式,可分为流水式和循环过滤式两种,后者为工厂化养鱼的主要方式。近年来,国外工厂化养鱼技术进步较快,在水体消毒、净化、池底排污、增氧及控温方面,几乎采用了现代所有可以引用的实用技术,工厂化养鱼已达到相当高的自动控制程度。
3、网箱养殖网箱养殖分为传统网箱养殖和深水网箱养殖。中国的网箱养殖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属内湾网箱养殖,网箱结构简单,主要通过绳子将竹木和浮桶进行捆绑,装配成一定形状的箱体,箱体规格通常为3m×3m×3m和4m×4m×4m。采用这种简易木制网箱养殖,存在养殖容量小、抗风浪能力差、使用寿命短、养殖海区局限性大、病害发生率高等方面的弊端,已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水网箱养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深水网箱养鱼是近二三十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海水养殖模式,其养殖系统中的框架、网衣、锚绳部分都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材料制作,抗风浪能力大大增强,随着深水网箱养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其相关的养殖配套装备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如在美国、挪威、日本等网箱养殖发达国家,每个深水网箱养殖基地都配备有专门的饲料投饵机、网衣清洗机、吸鱼泵、水下监视系统等自动控制装备,并采用数字化IT管理系统进行智能化控制,已形成基地式工业化养殖,这将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深水网箱养殖的主要发展方向。
大力发展渔业的必要性
以下是值得注意的几个数据及态势:
1、人口自上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人口结构已转变成低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低死亡率的“三低”局面,但与低出生率相伴生的,却是高增长量。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巨大,中国人口增长的绝对值,在未来一些年份内,仍将保持在每年1千万左右,人口数量呈上升态势。据人口专家预测,预计到2035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5-16亿峰值。
2、土地 2009年2月26日,据中国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8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74亿亩,比上一年度减少29万亩。这是耕地面积第12年持续下降。与1996年的19.51亿亩相比,12年间,中国的耕地面积净减少了1.2526亿亩,可耕面积呈减少态势。耕地数量越来越逼近18亿亩“红线”。
3、资源 渔业资源在急剧减少,需求却不断上升。例如,全球鳕鱼的捕获量,由1970年的310万吨,急跌至2000年的95万吨。目前全球每年的海产品需求量达到了1.3亿吨的高峰,专家预计到2030年会增加至1.8或2.3亿吨。
4、环境 近年来,随着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不断加大,中国近岸海域污染程度日益加剧,整体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环境灾害频繁,海水三类水质以上占近岸海域面积56.8 %,而一类水质仅为14.7 %,赤潮发生则由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每年1-2 次增加到21世纪每年20多次。
5、粮食 根据2008年11月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国粮食需求总量继续增长,粮食消费结构升级,口粮消费减少,饲料用粮需求增加。据预测,2010年中国粮食需求总量为5.25亿吨,居民口粮消费总量2.585亿吨,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的49%,饲料用粮需求总量为1.87亿吨,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的36%;到2020年粮食需求总量将达到5.725亿吨,口粮消费总量2.475亿吨,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的43%,饲料用粮需求总量将达到2.355亿吨,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41%。
6、安全 据统计,近年来中国渔业每年因病害、旱涝、污染(包括赤潮)、台风等灾害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50亿元,其中以台风所造成的损失最为巨大,2008年第14号强台风“黑格比”(HAGUPIT)导致广东省近海养殖的2万多个传统网箱全部被毁坏,网箱养殖鱼大量死亡,水产养殖业经济损失达15亿元。
从上述的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粮食、安全等数据表现出的态势看来,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开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安全高效、领域拓展”的装备技术及生产模式,是世界性的重要议题,是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装备工程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1、深海拓展 深水区水质优良、无污染、水体交换速度快、养殖病害发生率低,是海水设施养殖的理想天然场所。在滩涂、浅海、近海因圈地运动及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造成养殖发展空间不足的今天,开发抗风浪能力强的养殖装备,将设施养殖推向深海或外海,寻求更好的养殖环境和更高质量的养殖产品,必会成为世界各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海水设施养殖装备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2、资源养护 随着捕捞强度的逐年增加和海洋渔业资源的急剧减少,海水养殖业作为对海洋捕捞的补充,近年来因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病害及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渔业发展中的资源与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为了稳定近海渔业捕捞产量和修复鱼类传统渔场,采用人工方式构造海洋牧场,已成为中国海洋渔业的战略选择,也是世界发达国家资源养护工程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
3、节能降耗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以陆地为基础的传统农业正面临着日益加剧的人口膨胀、水土资源紧张和气候环境条件恶化等三大危机,今后粮食不足特别是动物食品不足的矛盾将特别突出;同时,世界范围内出现的水荒以及相当多的水源不同程度的污染,使得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节水型农业与渔业势在必行。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看,发展节水、节能、减排、可控的现代工厂化养殖是未来我国水产养殖模式的重要发展方向。
4、工业化养殖 渔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水产养殖设施的现代化和发展,针对我国渔业生产实际所面临的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效率低、养殖分散的局面,开发出性能先进的数字化、机械化、自动化控制装备,进行工业化养殖是中国未来设施渔业发展的重点。
总之,装备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促进了水产养殖生产方式的变革,可以使广阔的海洋加快成为人类需求的优质蛋白质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化设施渔业,不仅可以节约大量土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高效生产出优质水产品,而且可实现规模化工业化养殖,大大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养殖生产效率。渔业的现代化迫切需要养殖设施的现代化,有组织、计划、可控的生产,完全需要依靠先进装备技术的实施。
装备技术的进步,不仅影响中国未来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世界水产养殖未来的发展。
论坛花絮
“校长,我想与您合张影”
一位女研究生在开幕式上偶然遇见自己本科就读学校的老校长,惊喜之余连忙让人帮忙拍下自己与校长的合影。
“请用英语回答”
据了解,“水产科技论坛”是为数不多的要求报告人全程使用英语的水产学术论坛之一。有报告者在报告时使用英语,回答问题时则是中英文并用,论坛分会场主持人的一句“Try to use English.”引来台下听众的莞尔一笑。
“不精准不等于虚假”
“引用的数据可能是不精准的,但不能贸然说是虚假的。”对于某报告者认为其报告中引用的一数据“完全是假的”的说法,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随后回应道。抛开数据的真假而言,唐院士作为一名学者其较真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让人敬佩。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