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楚天金报资讯:他是一名仅上过初中、连化学分子式都看不懂的仙桃农民,然而,经过十几年艰辛摸索,他用土法攻克了泥鳅繁育关。前日,赵德山在他的鱼池边,向记者详细演示了泥鳅的繁育过程:事前水处理、配制“精子保存液”、模拟“繁殖环道”、孵化。
赵德山家住仙桃市彭场镇赵湾村一组,一直以养鱼、贩鱼为生。十几年前,他发现泥鳅市场很俏,比养鳝鱼更来钱,便试着收购野生泥鳅苗喂养,冬季时运到市场上反季节销售。由于野生泥鳅苗太少,喂养形成不了气候,于是他萌生了自己人工繁育泥鳅之念。然而,泥鳅人工繁育存活率极低,一般活不过半月,是公认的难题。有水产专家甚至断言,泥鳅繁殖只能在自然状态下进行。但赵德山却执意闯入这个“禁区”,边学边干。起初,他完全照抄书本,结果是一次次失败,一度连泥鳅苗都孵不出。好不容易孵出了第一批泥鳅苗,不料几天后仅剩下几尾。
泥鳅姓“泥”,泥鳅离不开泥!失败的体验使他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他大胆改变权威专家设计的“纯水、纯净环境繁殖泥鳅”的模式,用纯天然方法选育壮苗,并模拟自然环境繁育泥鳅苗。买不起书本上指定的原料,自己就研制随手可得的“替代品”。这些“替代品”不仅成本低廉,而且更适合大众繁育、推广。在用自己独创的“土法”攻克了水处理、模拟孵化环境建造、泥鳅精子保存、受精卵养护、自然选育等技术难题后,赵德山去年繁育泥鳅大获成功。时下,他繁育的1000多万尾泥鳅苗已“游”向大江南北。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