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鲟鱼类是一群大中型的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北回归线以北的水域中。史氏鲟为近代世界上尚存的26种鲟形目鱼类之一,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鲟科,鲟亚科,鲟属。鲟鱼是一相当古老的生物类群,因此有“活化石”之称,在有机体和生活环境相统一的生物演化规律支配下,经历了无数世代的生态适应和自然选择,现代鲟鱼类具备了与大多数硬骨鱼所不同的性状和特征。
一、形体结构特点
史氏鲟体延长,呈圆锥形,外被5行骨板,其中背板1行,数量11~19行;侧板2行,左右各1行,每行30~47个,腹板2行,左右各1行,每行4~11个(图1)。头呈三角形,略为扁平,侧面观呈楔形。下位口,口裂小,呈花瓣状,口前有4条触须,呈一字形排列并与口平行(图2),口能伸出呈管状,伸出的口管长度因个体大小而异。史氏鲟幼体在吻腹面,须基的前方有数目5~9粒不等的粒状突起,平均7粒左右,当地渔民据此称史氏鲟为“七粒浮子”。体长无鳞,背鳍位于体后部,接近尾鳍。尾为歪尾型,尾鳍上叶大于下叶,上叶尖长向后斜伸。背部体色棕灰或褐色,养殖透明度很大水中时为黑色,腹部银白。偶鳍与臀鳍均呈浅灰色。骨骼大部分是软骨,有发达的脊索,脊索一直延伸到尾鳍上叶的终点。
二、生活习性和分布
史氏鲟栖息在河道中,是非洄游型鱼类,喜在沙砾底质江段索饵,在水体底层游动,冬季游集在河流深水区越冬,越冬期亦甚活跃。成体很少进入浅水区,幼鱼在春季河流解冻后进入浅水水域索饵。成鱼5月份后开始产卵游动,进入产卵场,在底质沙砾处将卵产在沙砾上,卵具粘着性。产卵高峰持续时间较短而集中。
史氏鲟为动物食性,在天然水域中以水生昆虫幼虫、底栖动物及小型鱼类为食,也有食两栖类的情况。幼鱼的食物则以底栖生物及水生昆虫幼虫为主。繁殖期间摄食强度下降或停食。史氏鲟的最低成熟年龄,雌鱼9~10年,雄鱼7~8年;卵巢重为体重的12.7%~34.7%,成熟卵径3~3.5毫米,每千克卵3万~6万粒,平均约为4.4万粒。
80年代前,黑龙江鲟鱼的种群数量较大,史氏鲟的自然分布也较广,从黑龙江上游至下游,乌苏里江,松花江下游水域均有分布,甚至嫩江也偶有发现,而以黑龙江中游数量居多。因此黑龙江鲟鱼的主要渔场分布在爱辉、孙吴、嘉荫、罗北、绥滨、同江、抚远等江段。捕捞江段约950千米,罗北至同江江段为主要渔获区。近期的调查则表明:除黑龙江中游还有产量外,其他水域几乎见不到鲟鱼,乌苏里江下游偶有发现,松花江鲟鱼已经绝迹,捕捞生产区已缩小到同江、勤得利、抚远不足200千米的江段之间,生产水面缩小并向下游移动。
三、史氏鲟与养殖有关的某些生物学特点
(一)生长
鲟鱼类是淡水中最大的水生动物,史氏鲟亦是其中个体较大的种类。黑龙江捕到的最大个体全长2400毫米以上,体重102千克。从黑龙江中游捕获的鲟鱼资料统计,6~40龄的鱼,体重2.5~75公斤。
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生长远快于天然水域的史氏鲟,在周年水温15~25℃的情况下,1周年可达0.39~0.60公斤,4周年可达7.38~10.25公斤。
(二)温度
史氏鲟是黑龙江的鱼类,自然状态下每年要在冰下约5个月,因此它的低温忍受限为1~2℃,高温忍受限可达30℃,最适生长温度为21℃左右,最适的孵化温度为18~20℃。在生存温度内,史氏鲟对温度上下波动的适应能力很强,笔者曾对仔鱼进行过试验,当水温在短时间内升高或降低8~9℃时,鱼苗仍可忍受,没有造成损失。根据史氏鲟繁殖和生长特点,该鱼应属于温水性鱼和冷水性鱼之间的类型。
(三)耗氧率和窒息点
耗氧率指单位重量的鱼,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氧量。窒息点是鱼能忍受的水中最低溶解氧的含量,换言之,达到或低于这个量,鱼就会窒息死亡。与大多数鱼类一样,史氏鲟的耗氧率和窒息点与温度、鱼体大小有密切关系,即温度高,耗氧率、窒息点都高。在相同温度下,个体小的鱼较个体大的鱼耗氧率、窒息点要高。史氏鲟的耗氧属顺应型,即水环境溶氧量高时,鱼的耗氧率也高,随溶氧的下降,耗氧率也随之下降。然而史氏鲟系较典型的河道型鱼类,耗氧和窒息点均高于常规养殖鱼类,仅次于鲑鳟鱼,这就对养殖水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四)行为和消化吸收
史氏鲟性情温顺,与其它鲟鱼相比动作缓慢,对外界影响反应迟钝。除沿池壁和池底游动外,几乎不在水层中活动。消耗在运动上的能量很少。加之它既有软骨鱼类的瓣肠,又有硬骨鱼类的幽门盲囊,两者在机能上是相似的,都是增加吸收面积的功能,消化吸收能力较强,因此,饲养过程中的饲料系数相对较低。
(五)摄食特点
史氏鲟既无颌齿,又无咽齿,靠口前的4根触须感受和寻找食物,靠能够伸缩的小口吞吸食物,对食物的形状、质地都有较严格的要求。另外,史氏鲟的食物贯性较强,拒食不熟悉的食物。如果开食用水蚤或水蚯蚓,转食配合饲料则要有相当长的驯化时间。
(六)对水质环境的要求
鲟鱼的幼鱼(一般一龄以上)对水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不经先期过渡可直接放入盐度为4‰~5‰的水中,5~10小时盐度可增加到6‰~7‰,24~48小时后适应盐度为9‰~10‰的盐水。抗病能力也很强。鱼苗阶段对水质要求要高得多,前苏联对养殖鲟鱼水质有较明确的标准。史氏鲟养殖经验告诉我们:养殖应在高溶氧、低有机物、清新、流动的水中进行,总硬度略高些(2~3毫克当量/升)对孵化和育苗都有好处。
采集:邓洁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