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新华网消息:记者24日从湖北省科技厅在三峡坝区主持召开的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研究成果鉴定会上获悉,中国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研究找到了该物种保护的新途径,填补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的空白,研究总体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研究于2006年立项,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和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联合承担。今年9月底,研究人员对一组在淡水人工养殖条件下成熟的雌雄中华鲟进行人工催产、授精,获得受精卵2.8万粒,随后世界上首批1.8万尾全人工繁殖中华鲟于10月上旬相继出苗。
据介绍,在自然条件下,生在长江的野生中华鲟需到大海中完成部分性腺发育,然后溯河洄游进行繁殖。如何克服中华鲟的这种自然属性,在纯淡水小环境下,人工驯养一批亲鱼,促其性腺稳步发育,是全人工繁殖研究攻克的最大难题。
此前,中国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的保护主要依靠捕捞野生亲鱼进行人工繁殖放流。然而,受水体污染、船舶航行伤害等影响,长江中野生中华鲟的种群数量很小。因此,开展不依赖野生亲鱼的全人工繁殖一直是中华鲟保护研究的攻关点。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科技环保部主任孙志禹说,公司将进一步深入研究水利工程建设与维持生态平衡课题,将与中国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合作,建立国家级的中华鲟保护研究平台,同时计划在三峡库区建立长江上游珍稀鱼类保育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