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上杭县再次上演渔业无序养殖的悲剧。自9月27日起,这个县下都乡发生大面积库区网箱养殖鱼类死亡现象,截至目前,死鱼数量约40万斤,经济损失上百万元。
专家分析认为,此次大面积死鱼是由于养殖密度过大、溶解氧过低所致,当前渔业无序养殖问题普遍存在,应当引导走科学养殖之路,实现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鱼类大面积死亡 养殖户损失惨重
据上杭县畜牧兽医水产局局长李怀玉介绍,下都乡库区是上杭县网箱养殖的主要区域,全乡网箱养殖面积14万平方米,渔业年产量4000-5000吨,占全县渔业产量的一半以上。
9月27日,下都乡库区开始出现鱼类死亡现象,其中养殖密度大的潢溪村网箱养鱼区死鱼最多,其次为毫康村、新寨村等地,死鱼水域集中在南蛇渡大桥上至潢溪区,下至新寨库湾口。据不完全统计,死鱼数量约40万斤,死鱼种类有草鱼、鳜鱼、黄颡鱼等,经济损失上百万元。
李怀玉说,这次死鱼以大个体成鱼为主,小个体少量死亡;从发生死鱼网箱来看,养殖量越大的网箱死鱼数量越多;从发生死鱼区域来看,养殖越密集区域死鱼越多。
10月15日,记者在现场看到,经过当地政府的紧急处理,死鱼已经被打捞后无害化处理,但网箱养殖密度依然较高。下都乡库区是由于下游建国家重点蓄水工程棉花滩水库而形成,网箱养殖主要靠岸两边分布,因此水流不够通畅。
大面积鱼类死亡给当地养殖户造成了巨大损失。“这次可是亏惨了”,养殖户邱开福面色沉重地说,他从2003年开始养殖,每年产量18万斤左右,今年投入60多万元,受这次灾害影响,损失6.5万斤的鱼,经济损失20多万元。
养殖户邱永丰也遭遇重创。“不仅血本无归,还欠了银行20多万元的贷款。” 邱永丰说,今年他投入50多万元,死了8万多斤的鱼,看着成鱼大片大片死亡,心里很难过。
养殖密度大、溶解氧低是“罪魁祸首”
死鱼事件发生后,上杭县畜牧兽医水产局、下都乡政府立即组织人员开展现场调查。据专家分析,养殖区域网箱密度过大、溶解氧过低,加上近期天气闷热是导致此次大面积死鱼的主要原因。
李怀玉介绍说,此次发生死鱼较多的潢溪村集中了下都乡65%的网箱,根据农业部的渔业养殖推荐标准,网箱养殖占水域面积应不超过5‰,但实际上该区域网箱占水域养殖面积高达10%,而且除一户为不投饵网箱外,其他全部为投饵网箱。另外,一般池塘养殖为每亩1000多斤,而据估算,不包括网箱外非人工养殖鱼类,该区域每亩网箱养鱼达3000多斤,养殖密度明显过大。
根据《渔业水质标准》规定,网箱中溶氧应大于4.5MG/L,水中亚硝酸盐浓度不宜超过0.08MG/L,但据上杭县畜牧兽医水产局和龙岩市永清水环境技术咨询有限公司进行的水质检测表明,死鱼区域溶解氧含量绝大多数远低于4.5MG/L,最低不到1MG/L,亚硝酸盐也偏高。
据当地养殖户反映,自2003年开始网箱养殖,前几年效益一直比较好,最近两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少去外地打工的当地人回乡从事网箱养殖,养殖面积大大增加。
何时不再上演渔业无序养殖悲剧?
上杭县在发生大面积死鱼事件后,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紧急处置。据下都乡党委书记陈晓丹介绍,一是组织增氧机和增氧剂紧急增氧;二是适度搬迁网箱,减少养殖密度;三是减少投喂,不做拉网捕捞等操作;四是对死鱼实行无害化处理;五是组织养殖户勤洗网箱,保持箱内外水流畅通。
“由于处置迅速,避免了死鱼造成养殖水体的再污染。”陈晓丹说,政府下一步将在养殖密度较大的区域削减网箱;合理布局网箱,改善箱内水体交换;降低网箱养殖密度;开展科学养鱼培训,向养殖户讲解控制合理密度、科学布局网箱、减少有机物残留,加强病害防控等知识。
近年来,由于网箱养殖密度过高、溶解氧低造成的大面积鱼类死亡已多次发生。专家认为,这类悲剧一再重演,根源在于渔业无序养殖问题仍普遍存在。网箱养殖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三高”产业,地方政府已经采取措施引导养殖户科学养殖,但群众看到有利可图,仍竞相扩大生产。
“有经验的养殖户都知道,网箱密度过大可能会出大问题”,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奇欣说,“但受到利益驱动,还有赌一把的心理,不少养殖户并不理会政府部门关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
专家指出,当前不少养殖户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没灾没病就能大赚一笔,而遇到灾害就可能血本无归,甚至倾家荡产。政府应加强渔业养殖的调控和规划,引导养殖户科学养殖,减少灾害风险,促进渔业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病害动态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