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秋季是水产业收获的旺季,同时也是国内水产品消费的旺季。但秋季也是鱼病多发的季节,鱼病的多发和鱼病的严重性不可低估,应引起重视并加强病害管理。
一、鱼病多发的原因
1.秋季气候多变。秋季早晚温差较大,池塘水体容易因上下分层而缺氧;另外,受污染影响,近年的大气质量逐年下降,秋季灰霾天气多发,对鱼类的影响除了污染水质问接削弱免疫力外,还直接伤害呼吸系统,特别是龟鳖类。
2.底质老化,病虫害滋生。从4-5月开始投苗至秋季,历经5~6个月的养殖周期,从不间断的投饲、无数次的鱼类排泄,有机物沉积、发酵,在营造池塘肥沃环境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污染着环境,底质随养殖时间的延伸而不断老化。同样,饲料等有机物在促进鱼类生长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培育出大量的微生物(包括害虫和病菌)。从量变到质变,秋季适温的天气再加上质变的环境,池塘往往一瞬间变成病虫害繁殖的温床,并迅速发展,直接对鱼类形成威胁。
3.种质退化、养殖结构不合理。鱼类在自然水域中生命力极强,主要是其种群密度较低,环境选择余地大,即使发病互相感染机会也少。但人工养殖,以效益最大化为目的,面对市场激烈竞争,人们通常以降低成本、增加产量作为生产第一要务,因此,每当种苗供应出现紧张时,价格低廉的近亲苗往往比优质苗更受追宠,结果:秋季来临,池鱼规格逐渐长大,单位容量增加,环境恶化,池鱼免疫力下降,病害骤然增加。
二、预防措施
环境、病原和鱼体三因素相互作用,才能产生鱼病。因此,切断三因素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环节,是鱼病防治的有效途径之一。
1.改善养殖环境,做好生态防病。进入秋季,在池鱼未出现发病症状之前进行新塘转换,这是改善养殖环境的最佳方案。若条件限制,也可以把大量老化池水换掉,补充新鲜江河水来保持良好的水质,同时,早晚应适当多开增氧机,保证充足的溶氧。若已出现发病症状或缺少换水条件,则可以在水体中建立起有益微生物的优势菌群,以达到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衍、增强养殖对象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的效果。可使用微生态制剂如中水
EM原露、中水高效复合芽孢等调水,增氧宁增氧和定期使用二氧化氯等制剂处理,不仅可以净化水质,预防疾病,而且可以促进鱼体生长。另一种由肠道厌氧菌等有益微生物制成的制剂,用于鱼类肠道微生态系统的重建和调整,对于保持微生态平衡,促进生长发育,均有显著效果,确保鱼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2.增强鱼类自身抗病力。秋季,池鱼同时面临上市和越冬的压力,如没有足够的免疫力是很难抵御各种病虫害入侵的,因此,秋季饲养管理,除保持饲料营养均衡、科学投喂外,还应适当补充Vc、VB、VE和微量元素等,还可适量添加保健性中草药进行病害预防。做好“四定”投喂(即:定质、定量、定位、定时),通过科学饲养管理,可以增强鱼体对致病因素的内在抵抗力。特别是以饲养草、青鱼为主的鱼池,如能很好地掌握“四定”投喂原则,就不易得病而获得高产。“定质"指投喂的饲料要新鲜和有一定的营养成分,不含有病原体或有毒物质。“定量”指每次投喂的数量要适当、均匀,一般以3~4小时内能吃完的量为适宜。“定位”指投饲要有固定的食场,既便于观察鱼类活动和吃食情况,又便于进行药物预防。“定时”指投喂要有一定时问,一般每日投喂两次即上午8--9时一次、下午3--4时一次。在时问上不是机械的,应随季节、气候的变化作适当调整。如早晨大雾或下大雨,应适当推迟投饵时间。秋季也是拉网频繁的季节,应当做到细心操作,防止鱼体受伤。在水环境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致病菌或寄生虫,鱼体受伤时,就会造成病菌或寄生虫的侵袭机会。因此拉网扦捕、进箱搬运时,操作应当认真,以防止鱼体受伤而感染疾病。
3.消灭病原体。以防为主,做好消毒工作。做到定期、定时消毒预防,主要包括:严格检疫,尽量避免进种时带入病原体(包括病毒);定期和不定期消毒,包括杀虫、杀菌,尽可能把虫、菌消灭在萌芽状态。消毒原则上要准确、安全,在实际使用时先从低档的消毒剂用起,若还未达到消毒目标或据当时隋形需要,再使用高档的消毒剂。即遵循氯制剂、溴制剂、双链季胺盐类、碘制剂、二氧化氯、高铁酸钾的过程,以控制消毒成本,并且消毒剂结构上的交替使用有利于防止耐药性菌株的出现。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