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淮安新闻网资讯:见到张景龙的第一眼,心中那幅老知识分子的画像一下子就与张老的样子重叠了起来。瘦瘦的身材,黑黑的脸膛,一副老式大框金丝眼镜。透过他的表情和言谈,记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一位老科技工作者的认真、执着、坚定和严谨的个性特征。
事业充满喜悦
自1963年张景龙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上海水产大学(原上海水产学院)攻读淡水养殖专业起,他便与鱼结下了不解之缘,鱼可以说是张老的最爱。从上大学的那天起至今,67岁的张老跟“鱼”打交道已有46个年头。46年里,他用他那股坚定的信念、吃苦耐劳的精神、认真执着的干劲和科学严谨的作风,在渔业养殖领域创出一个个令人瞩目的成就。
他所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达20多项,获科技奖10多次,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在鱼类人工繁殖和杂交育种技术方面曾有多次改革创新,并在我国率先突破鱼类远缘杂交的有关理论范畴。在上海水产大学的协助下,花了12年时间育出了一个新品种——兴淮鲫。他所创的佳绩得到了充分肯定,他曾先后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表彰。
张老对自已的事业如痴如醉,记者采访中,对此深有感触。他对自已曾经所获得的荣誉没有太多深刻的记忆,但当他谈起自己的工作时却如数家珍,一个过程、一个细节都能描述的非常真切。
“一条鱼可以产出100多万尾鱼苗,在当时,从经济价值来说,比一头牛还高。”张老告诉记者,鱼类人工繁殖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一项比较尖端的科学,当时,鱼类远缘杂交理论生产性的突破,不仅在国内为首次,就是在国外也尚无报道。张老非常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在他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从事鱼类人工繁殖自己常常有一种做“大事”的感觉!
搞鱼类人工繁殖不光要有过硬的技术,同时,这项工作也是一份又苦又累的活。在张老的记忆中,从工作到退休,自己好像一直没有休息的概念,记得只有一年因为生病而休息了4天,剩余时间他几乎全部扑在了工作上,那怕是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也不例外。记得刚工作不久的一年,搞鱼类繁殖项目时,自己与同事们一起,连续25个日子几乎没能好好睡觉,每天只能在中午休息两个多小时,日夜忙碌,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被拖跨了,放松下来后,一个个都累得爬不起来了。
在鱼类遗传育种研究中,充分利用子一代的杂交优势,是改良养殖鱼类经济性状、优化养殖品种结构的一条重要途径。作为一名渔业技术员,从1982年起,他便开始主持鱼类远缘杂交这一技术难题的研究,以日本白鲫和乌克兰散鳞镜鲤为双亲开展属间远缘杂交,经过他12年的努力,通过无数次试验,终于突破了鱼类远缘杂交理论范畴,并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成功培育出兴淮鲫,对杂交子一代——兴淮鲫的制种养殖技术及各种生物学和遗传学性状作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制种和养殖技术,阐明了杂交种优势和特性。兴淮鲫具有生长快、食性杂、抗病力强、起捕率高、品质好、养殖效益高等优良性状,为人工养殖鱼类大家族增添了一位新成员,受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普遍欢迎。
生活写满歉意
谈到这些,张老心中既有喜悦,也有歉意。他的歉意,是对家庭的一种深深的愧疚。作为父亲他从未陪过一双儿女逛过一次动物园,生活和学习上的关心欠得更多;作为丈夫,他对妻子的照顾也是很不到位。新婚第一个月就有二十余天在渔场连续工作而没能回家。在张老心中,最让他尊重的就是岳母。多年来,岳母协助妻子全心全意地操持全家人的生活,让他安心地投身工作,对此,不善于言表的张老,心中怀着无比的感激。
渔民信赖的朋友
改革开放之后,农民可以自己承包养殖渔场,这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也累坏了张景龙和他的同事们。看着渔场周边的棚子里、走廊上,到处都是渔民们等候鱼苗的身影,他们在渔场门前没日没夜地等着,有的甚至带着铺盖,吃住在露天,张景龙心急如焚,他不仅抢抓速度,而且对质量的要求丝毫没有降低。有一次,渔场新生的1500万尾鱼苗生病了,急等着买鱼苗的渔民们害怕买不到鱼苗,要求渔场将这些生病的鱼苗卖给他们,可是被当时担任场长的张景龙一口回绝了,他忍痛倒掉了1500万尾鱼苗。他说,鱼苗倒了对我们单位来说是一笔损失,虽然有一些舍不得,但是,如果要是将这些质量不过关的小鱼苗卖给渔民,那带来的后果就是他们很有可能浪费一年的时间,给他们带来一年的损失。张老如此负责任地对待每一个渔民,也赢得了渔民的信赖,昔日那些与他打过交道的渔民至今只要遇到张景龙都会主动上前打招呼,亲热地问长问短,对他的感觉就像是自家的朋友。
张老与许多同年代的知识分子一样,有着一腔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1985年,某企业通过途径出高薪邀请张景龙赴国外指导养殖罗非鱼。面对外方开出的年薪15万元的高薪,当时每月仅拿50余元工资的张景龙坚定地予以回绝。张老告诉记者,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是国家培养起来的,是党培养了我那么多年,哪里能为自己的利益而抛弃工作?
晚霞红满天
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事业前进的脚步止步于退休,而张景龙却是例外。2004年退休后,他依然没有放弃对水产事业的热爱,继续从事着水产技术推广和咨询工作,为渔业的发展发挥余热。
作为水产专家,张景龙近年来一直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淮安大江水产饲料公司发展水产养殖业,他通过大江这一企业平台,不花政府一分钱,为我市水产技术培训与推广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更使许多水产技术人员有了用武之地。多年来,他为渔民举办讲座200余场,培训渔民10000余人次,与此同时,他还常常奔波于周边城市和上海、山东、安徽等邻近省市开展专业技术指导。5年来,他所乘坐的别克车总行程50多万公里,他马不停蹄地奔波,硬生生地跑坏了一辆别克车。
2004年,鲫鱼溃烂病在我省较大面积地爆发,张景龙在金湖、射阳、大丰等地实地考察,看见大批的鲫鱼烂死在池塘,爱鱼如命的张老看了十分伤心,为此,他回来后马上投入研究,反复开展试验,寻找治疗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努力,张景龙在全省率先找到了治疗方案,为渔民减轻了负担,也为他心爱的鱼儿减少了痛苦。
张老凭着一股热爱水产事业的精神,5年来,与其他技术骨干一起,在国内外率先发现并解决了异育银鲫短肠子病,同时,较早发现异育银鲫红鳃黑皮病,并探索出治疗方案,对目前尚无文字记载治疗方法的鱼类皮下茎复口吸虫病和螃蟹水蛭病等也摸索出具体的治疗方法。
2004年,在国内首先试验成功淡水湖泊落地式网箱机械投饵养殖技术,亩产量达2~5万斤。目前,一项正在试验中的鱼、龙虾、蟹、水草组合式生态养殖技术,已初见成效,现正在组织材料上报省和国家发改委,申请立项。
眼下,张老除了举办培训和开展登门服务以外,他还专门配备了一部“热线电话”,随时为渔民和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就在记者采访时,张老的手机还响个不停,对渔民们打进的咨询电话,张老十分耐心,他不但一步一步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步骤,而且还反复叮嘱他们一定要严格遵守技术操作程序。
“我就是热爱水产事业,每当看见鱼通过人工繁殖出新生命的时候我是最喜悦的。”面对工作,他这样说。
“过去的事情,我从来不想,反正过去了,我想的只是下面我该做些什么。”面对过去的荣誉,他这样说。
认真、热忱是他工作的准则;低调、诚信是他做人的原则。这就是张景龙,一位视水产事业如生命的老人。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