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鲶(Silurus meriaionalis Chen),原名南方大口鲶,俗称河鲶,大河鲶。主产于长江流域的大江河中,是一种以鱼为主食的大型经济鱼类,常见个体重约2~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30公斤以上。它与分布很广的那种小个体鲶(俗称土鲶、鲶拐子)是同属不同种。大口鲶含肉率高, 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产地群众极为推崇的高级鱼之一。
四川省水产研究所从1985年即开始对其进行了移养驯化和池塘人工养殖的探索性试验,结果表明,大口鲶具有生长快(在池养条件下,当年4月份繁殖的鱼苗到年底平均尾重可达0.4~0.5公斤,第二年可长到1.5 公斤,第三年达2.7 公斤)、养殖周期短(当年鱼苗饲养5~6个月即可成为商品鱼)、适应低温能力强(我国南、北方都能在野外自然越冬)、食性可以改变(由专吃活鱼虾转化为吃配合颗粒饲料)、消费市场广阔(国内外都畅销)、经济效益较高(亩利润是养殖常规品种的3~6倍)并具备出口创汇的竞争潜力等优点。目前,用当年鱼苗进行成鱼养殖当年就能达到大面积亩产250 公斤的生产水平,高产的已逾450 公斤。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自己独有的优良品种--大口鲶养殖业的顺利发展,现将其一般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简介如下: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大口鲶属鲶形目鲶科鱼类。头部宽扁,胸腹部粗短,尾部长而侧扁,眼小,口大,牙齿细密锐利;长须2对;背鳍短小,无硬剌;胸鳍有一硬剌,其内侧光滑无锯齿状缺刻;臀鳍特长并与尾鳍相连。体长无鳞,极富粘液。肠短,有胃。
顺便提及,大口鲶与鲶(Silurusasotus linnj、也就是常见的土鲶)的主要区别在于:⑴前者的胸鳍剌内侧光滑而后者则有锯齿,手摸很容易区分;⑵前者的成熟卵呈油黄色而后者是草绿色,前者4龄、体重3公斤以上才达性成熟,而后者1~2龄、体重75克左右就达性成熟; ⑶前者长得快也长得大而后者长得慢也长不大。土鲶一年只长到100 克左右,一般很难见有超过1公斤重的大个体。大口鲶与革胡子鲶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有2对须而后者有4对须。这些分辨特征在认购苗种或成鱼时有实用意义。
2、生活习性
大口鲶属温水性鱼类,生存适温0~38 ℃,因此在我国南、北方都能自然越冬。在池养条件下的最佳生长水温是25~28℃。当水中溶氧在3 毫克/升以上时生长正常,低至2 毫克/升则出现浮头,低于1毫克/升时就窒息死亡。适应pH值范围是6.0~9.0,最适范围是7.0~8.4。
在大江河中,大口鲶喜栖息于敞水水体,营“底栖”生活,“等吃自来食”。三月初沿河上溯作产卵洄游,九月份陆续退到河道深处或洞穴中越冬。在池塘里,多在池底活动,只有到了深秋时节的晴朗天气,才集群到水面上来“晒太阳”,即群众中流传的“鲶鱼晒背”的现象。大口鲶性较温顺,不善跳跃,喜集群成团,较易捕捞,第一网的起捕率常达90%左右。
3、食性
大口鲶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其摄食对象多是鱼类,也吃水生昆虫和鼠类等,能捕食相当于自身长度三分之一的鱼体。冬季减食或停食。在池养条件下,也能够改吃配合颗粒饲料,要求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在40%左右,苗种阶段甚至高达45%以上,其中动物蛋白质应占30%。
4、生长特点
1~3龄的大口鲶生长速度最快。当年4月份人工孵出的鱼苗养到年底全长可达40厘米、体重0.65公斤;第二年最大个体可达60厘米、体重2.25公斤;第三年最大个体能达3.7 公斤。在长江以南各省区,一年四季都能生长,但以夏、秋长势最猛,日增重可达3~5克,冬季生长较缓,日增重为0.01~0.5 克。
5、繁殖
大口鲶的性成熟年龄为4龄,少数3龄的雄鱼或5龄的雌鱼刚达性成熟。产卵季节在3~6月,3月中、下旬到4月上旬是产卵盛期。人工催产多用绒毛膜激素和鲤鱼垂体。雌雄的主要区别在于:雄鱼胸鳍剌上的锯齿强大,外生殖乳突长而尖,雌鱼胸鳍剌上的锯齿较细弱、外生殖乳突短而圆,且腹部膨大、卵巢轮廓明显。产卵水温为18~26℃,最适水温20~23℃。卵具有粘性,但较弱,油黄色,可附着在聚乙烯纱窗布或其它附着物上孵化。每公斤亲鱼体重可产卵3000~5000粒。在水温22~23℃时,受精卵约需50~60小时孵出鱼苗。刚出膜的仔鱼有一个很大的卵黄囊,侧卧于水底只能缓缓颤动,2~3天后就可自由游泳并开始觅食。
二、养殖技术
1、鱼苗培育
当孵出仔鱼的卵黄囊基本消失、体色由淡黄变成黑褐色时即可转入专门的培育池饲养,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水面100~200尾。饵料以水蚤为主,开始可辅之以蛋黄浆等。在饲料充足、水温稳定(变幅不超过3 ℃)、水质清新的条件下,只需15~18天,鱼苗就能达到3厘米以上的长度规格,成活率一般在80%左右。此时,就应及时过筛、分级分池饲养,进入鱼种培育阶段。由于大口鲶出膜2天后的仔鱼就具有相互残食的天性,故供足适口水蚤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2、鱼种培育
每平方米水面可放养3厘米长的鱼苗50~100尾。经40~50天培育,全长可达10厘米以上的规格。本阶段前期的主要饵料是水蚯蚓。达5 厘米的长度规格后就可以开始用添加了引诱剂的配合饲料进行食性转化,日投量为鱼体总重的3 ~10%左右。该阶段苗种间的自相残食现象最为严重,曾观察到一尾4.7 厘米长的鱼在两小时内咬死2 尾、咬伤3 尾、吞食了一尾3.2 厘米长的鱼苗的实况。控制的措施除供足饵料外,必须经常地(一般间隔10天左右)、严格地将全池鱼苗过筛、分级分池饲养。当其全长达10~12 厘米、尾重7~8 克时就可放入大池开始成鱼养殖。
3、成鱼养殖
大口鲶的适应能力较强,既可在池塘单养,也可与其它鱼混养,还可在网箱、流水池进行集约化养殖。目前已推广的是池塘养殖。
⑴池塘单养:应当选用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鱼池。鱼种放养前须先清除淤泥,再用生石灰消毒,务使底泥厚度不超过5厘米。在饲料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保证的前提下,亩放10厘米的鱼种800~1000 尾养到年底平均尾重可达0.4~0.6公斤,平均亩产250~300公斤。饲料一种是“以鱼养鱼”,即用小野杂鱼或家鱼苗、罗非鱼苗甚至蝇蛆、蚯蚓等来喂养。较大规模的养殖就必须用鱼粉(或蚕蛹)、豆饼、菜饼、小麦、玉米等为原料,配制成颗粒饲料投喂。每天投喂两次,上午9:00~10:00、 下午5:00~6:00,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8%,这就要根据水温的高低,天气的晴阴和鱼儿吃食的情况灵活增减。投喂应定时、定点,还应设置饵料台,以便检查。
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池水清新,防止缺氧。浮头是大口鲶养殖成功的又一关键。除每亩可配养80~100 尾鲢、50~80尾鳙(规格在16.5厘米以上)让它们消耗池中的浮游生物外,平时应经常加注新水,如有微流水条件则更好。因此,排灌不便或水源紧张的池塘应配备增氧机,保证池水有较高的溶氧量。
⑵池塘混养:在小型野杂鱼较多的家鱼池或亲鱼池里,亩放10厘米长的大口鲶30~50尾,可在不减少其它鱼种放养量和不增加饲料投入的前提下,年底便可收获尾重0.5~1.0公斤,亩产20~30公斤商品鲶,增收300~500元。
应当指出,混养了大口鲶的鱼池就不宜再套养其它家鱼鱼种,而且要特别注意水质的调控管理。在水质过肥,排灌不便,家鱼都经常浮头的池塘不宜混养大口鲶;靠成鱼池套养来年各类鱼种的池塘不宜混养大口鲶;没有清基的水库、河堰不能放养大口鲶;此外,水深不足33.3厘米,又无深水鱼凼的稻田也不宜放养大口鲶。
4、防治技术
大口鲶的抗病力较强,尤其是在成鱼养殖中较少患病,但在苗种阶段病害则较多,细菌性疾病或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类疾病的并发症往往也会导致苗种大量死亡,因此在生产中仍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践表明,用0.3~0.4ppm 的晶体敌百虫药液或用0.4~0.5ppm 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的药液遍洒能较好地防治多种寄生虫类疾病;1ppm的漂白粉药液全池泼洒时对细菌性鱼病有一定的疗效,用土霉素、磺胺类、病毒灵等做成的药饵对防治肠道病疗效显著,对某些危害特大的并发症的防治方法目前仍在研究之中。必须注意,由于大口鲶是无鳞鱼,用药4小时后应向鱼池大量冲水,以免造成慢性药害。此外,定期向鱼池泼洒15~20ppm 的生石灰水,保持鱼池及饵料台的清洁卫生等综合防病措施也要始终坚持到底。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淡水品种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