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资讯:
公益现场
“海底世界给潜水人的震撼太强烈,潜水人自然而然地生发出要保护水质、保护海底世界的念头。”海洋环保志愿者孙少武说。
近日,由广东海洋江河生态保护促进会组织的2009年度广东珊瑚普查项目正式启动。最让孙少武高兴的是,现场参与普查培训的有45名志愿者,比他第一年参加时多了三四倍。
该项目负责报名的工作人员杨黎黎回忆,2007年起步时,所有人都没底,不知道能有多少人来参加,最终12名志愿者只组了三支队伍,“今年从报名的情况看,估计会有8—10支队伍。”
“海底热带雨林”在衰退
据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普查首席科学家黄晖介绍,珊瑚有着“海洋热带雨林”的美誉,珊瑚礁是海洋环境中生物种类最多的地方,超过100万种。但由于历年来全球变暖以及海水污染加重,这座“海底热带雨林”正在不断地白化、衰退。广东沿海的珊瑚不成礁成片,多零散分布在海里,受到环境影响尤其明显,通过珊瑚普查的数据,能够掌握反映海洋生态的珊瑚生态情况。
今年的普查工作将在9月正式展开。2007年的普查点只有三门岛和徐闻珊瑚礁保护区,2008年增加了金沙湾和大辣甲岛,今年还将增加珠海庙湾、茂名放鸡岛和惠东海龟湾三个普查点。
珊瑚普查一场都不落
今年是孙少武第三次参加珊瑚普查的志愿工作。从2007年的第一次普查工作开始到现在,他都一场不落地参与,乐此不疲。
“我本身就爱潜水!”一说到潜水,从事医疗器械销售的孙少武就显得眉飞色舞起来。有多年潜水经验的他,4年前还取得了潜水教练资格。为了分享“潜友”们拍到的美丽海底世界,2007年,他和“潜友”筹备了公益性网站“蓝域潜水摄影”,很快成为华南地区最活跃的民间潜水群体。
“海底世界给予潜水人美的震撼太强烈,潜水人自然而然地生发出要保护水质、保护海底世界的念头。”2006年,孙少武第一次参与潜水的公益活动,是由广东省海洋局组织的“海洋日”海底清除垃圾义务劳动。第二年,当广东海洋江河生态保护促进会在网上发帖招募珊瑚普查志愿者时,他拉上“潜友”就报名了,成为首批志愿者。
潜水费用全部平摊
最浅的珊瑚也在水下好几米深的地方。每次普查活动开始前,孙少武和队友要就地接受简单的培训复习,然后才下水,先测水深,拉浮尺、定位,休息15分钟,等水沉淀就可以收集数据。
这样的工作,对于教练级的孙少武来说并不复杂,他只需要和队友配合,记录指定生物,比如蝴蝶鱼、石斑鱼、海胆、海星等的数量、大小,珊瑚的大小、种类等,每次大概1—2个小时。不过,水下的能见度受天气影响很大,曾经一次在徐闻做普查,他们就因为水下能见度太低而无法马上进行。
孙少武和同伴们一年1—2次参与普查,每次一般两天时间,专业的潜水设备、水下摄影器材,都是志愿者自带,没有任何补贴,往来交通、食宿、包船的费用也是志愿者平摊的,每次在500元左右。但孙少武说,他们谁都不介意,“这几年我们潜水时能明显感到珊瑚的生长环境在变坏,如果不行动,我们的下一代,也许不用10年就可能再看不到现在这样美丽的海洋了。”
珊瑚普查技术门槛不高
珊瑚普查(Reef Check)是一项全球性的环保公益活动,最初由总部在洛杉矶的非营利机构珊瑚礁普查基金会发起。
效仿香港,广东同样采取了志愿者主导参与的模式:志愿者自愿自费参与,专家提供选点、培训、分析结果的支持。“这也是‘现实所迫’”,广东海洋江河生态保护促进会秘书长陈竹介绍说,作为民间环保机构,他们的设备和资金都非常有限,“志愿者都是潜水发烧友,他们的水下摄影设备,好的一台都要上十万元”。
除了潜水之外,珊瑚普查的技术门槛并不高。志愿者以组队的形式,每队4—5人,经过培训后,在随队海洋科学家的指导下,就能够独力完成水下工作,包括监测鱼类种类数量、无脊柱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海洋底质情况(土壤、珊瑚生长等)。在每年的普查工作全部结束后,志愿者提供的普查数据都将交由南海海洋研究所的专家整理分析,并在广东省海洋与水产自然保护区管理总站等官方网站向公众发布。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海洋综合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