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资讯:
|
在休渔期,将幼小的水生生物种苗投放大海,让它们更好地生殖、繁衍。今年,国家和省都加大了增殖放流的投入力度,规模前所未有。这一意义深远的放流活动将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扔到水里的钱”能收获哪些效益?记者为此来到我省沿海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采访。
渔民喜说——
“在家门口能捕到海蜇了”
“增殖放流确实让我们尝到了甜头。 ”8月5日,刚刚获得海蜇捕捞丰收后,瓦房店市驼山乡泡子村村民王亚玲对记者说。
“就说海蜇吧,往年在家门口基本捕不到,想捕的话要开大船到营口、盘锦那边去,今年就不用跑远了。”王亚玲举例说:“小船去,一天回不来,跑一圈就得8个小时。”王亚玲所说的“一圈”,就是从瓦房店到营口或盘锦的单程。时间长不说,他们还有一个担心,“到了也不一定就能捞到。”
今年海上的情景令他们感到惊喜——
7月20日13时15分,辽宁省海蜇管理指挥部下令,2009年海蜇捕捞正式开捕。
由于海蜇捕捞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王亚玲的爱人荆友国获知开捕的消息后,马上驾船“奔”向大海。“附近30海里,船行不到1个小时就能看到海蜇了。”王亚玲还沉浸在喜悦中。
“岸上就有加工收购的,我们的船一上岸,海蜇就换成现钱了。 ”
按每公斤海蜇8元钱计算,“在海蜇允许开捕的三四天里,我们就‘捞’了1万多元。”王亚玲算了算账,“捞得好的那几天的收入有3万元左右。”
王亚玲的爱人荆友国是位老渔民,在海上捕鱼有20多年了,“家里养了一条24马力的船,当时花了10多万元买的,再加上网具等,有二三十万。”荆友国又雇了三个帮手。
“这是村民近年来捕捞最好的一年。”看到村民们笑逐颜开,泡子村党支部书记谢德庆也高兴,“增殖放流增加了海上资源,渔民的收益也增加了。”谢德庆介绍说,“泡子村是瓦房店市驼山乡靠海的一个小渔村,村里2200人,年人均收入就放流这项能增加一二百元。”
瓦房店市海洋与渔业局人士高兴地告诉记者,全省海蜇开捕以后,瓦房店市参与捕捞海蜇的船只有320余艘,大都在家边捕捞,短短几天时间全市渔船就捕到海蜇110万斤,产量是往年的3倍,产值达到600余万元,海蜇放流投入产出比达到1∶12。渔民高兴了,看到了希望,瓦房店市西杨乡有6名渔民联名给政府写了感谢信,感谢政府增殖放流为渔民办了实事。
即将投放大海的大批海蜇苗
志愿者在为增殖放流做准备工作。以上3张增殖放流现场图片由本报记者张会斌摄
尴尬现状——
“近些年海上资源越来越少”
今年5月20日,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三级人民政府共同出资,在瓦房店市驼山乡举办了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1亿尾车虾、500万只梭子蟹幼苗放流大海。谢德庆作为渔民代表,参加了那次隆重的放流仪式。
“放流的车虾、梭子蟹幼苗都是政府出资购买的,这真是一项深得民心的活动。 ”谢德庆说。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是多种重要海洋生物的产卵场和索饵育肥场,素有鱼虾摇篮的美誉。“但近些年,海上的资源越来越少了。”采访中泡子村的渔民们都有这样的感慨。
渔业资源衰退,水域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已经成为制约渔民增收的主要问题。
省海洋与渔业厅表示,由于目前的渔业捕捞强度仍大大超过自然渔业资源再生能力,同时各类水域污染导致水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加之不断上马的各种水上工程建设,对水生生物栖息繁衍造成了一定损害,使得渔业资源恢复缓慢,部分水域甚至呈现生态“荒漠化”。通过增殖放流,不仅可以有益生态平衡,而且可以增加资源的有效供给。
由省海洋与渔业厅组织,5月21日至5月31日,在黄海北部的丹东、大连地区放流入海经暂养的大规格中国对虾幼虾2.5亿尾,并首次在渤海的辽东湾沿海五市直接放流入海中国对虾2亿尾。5月31日至6月7日,在渤海辽东湾渔场的葫芦岛、锦州、盘锦、营口和大连瓦房店直接放流1公分以上的海蜇幼苗3亿头以上。同时,通过政策导向和资金补贴支持的方式,鼓励各地大力发展地方品种的增殖放流。
政府出手——
今年我省放流规模前所未有
7月8日晚8时,瓦房店市海洋与渔业局的工作人员到驼山乡旅游区海湾观察放流的车虾幼苗生长情况。驼山乡水产助理王文强向记者介绍说,驼山乡有渔船48条,小马力的44条,大马力的4条,从事渔业生产的渔民有五六百人。从全乡看,渔业生产这块占全乡人均收入的30%左右。
考察结果显示,车虾幼苗已“从1公分长到了5公分多”。
瓦房店海域已坚持多年进行增殖放流,但瓦房店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毕玉升在谈到今年的增殖放流时,特别强调了这么几个特点:“一是政府投资最多;二是放流规模最大;三是增殖品种最全;四是覆盖海域最广;五是宣传声势空前;六是渔民额手称庆。”
今年,瓦房店市争取到了三级财政资金200万元,在该市东岗镇、西杨乡、驼山乡毗邻海域放流1公分以上规格的车虾幼苗1亿尾,在土城乡、永宁镇毗邻海域放流三疣梭子蟹苗500万只,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太平湾海域投资放流海蜇苗3200万头。
省海洋与渔业厅表示,辽宁濒临黄、渤两海,是全国的海洋与渔业大省。我省海岸线长2920公里,拥有黄海北部海洋岛和渤海辽东湾两大传统渔场,同时还拥有丰富的内陆淡水资源,具有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有利条件。
据介绍,我省早在1985年就开始在黄海北部海洋岛渔场开展中国对虾增殖放流,现在已初步形成了以“两虾一蜇”(中国对虾、车虾、海蜇)为主导品种,地方小品种增殖放流为辅,近海与内陆同步推进,质量与规模稳步提高,品种与区域不断扩展,技术与方法不断规范的新局面。从2007年开始,我省改变以往从渔民手中收费放流的方式,在国家和省政府的支持下,全面实现公益性增殖放流。
“今年,中央和省都加大了增殖放流的投入力度,规模前所未有。 ”省海洋与渔业厅有关人士介绍。
6月中旬,迄今为止渤海海域规模最大的一次增殖放流活动启动,农业部和环渤海地区的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四省(市)政府联合行动,包括对虾、梭子蟹、海蜇、牙鲆、半滑舌鳎等品种的1300万尾重要经济鱼苗放流渤海。
“今年我省财政投入1100万元用于全省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比上年增加300万元。 ”省海洋与渔业厅有关人士介绍。
据统计,今年我省累计向辽宁近海增殖放流中国对虾、海蜇等14.2亿尾,同比增长72.2%。其中向黄海北部增殖中国对虾2.8亿尾,比上年增加8000万尾;在辽东湾海域增殖海蜇3.2亿头,比上年增加2000万头;车虾增殖放流达到6.2亿尾,是上年的2倍多;在辽东湾增殖中国对虾1.6亿尾。
跟踪评估——
增殖放流蕴藏多重效益
人工增殖放流活动正在持续开展,令人们欣慰的是,这些“扔到水里的钱”获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记者从省海洋与渔业部门了解到,通过跟踪评估,我省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在促进渔民增收方面效果明显。2008年全省可调查的回捕增殖资源7074吨,创产值1亿元。其中,海洋渔业增殖放流回捕中国对虾、海蜇和车虾等3374吨,创产值6594万元。在黄海北部海洋岛渔场,通过秋汛生产回捕中国对虾220吨,回捕率为4.56%,创产值1767万元,惠及渔船4079艘,每艘船增加收入4331元;在辽东湾渔场,海蜇统一开捕后,回捕放流海蜇305.7万头,回捕产量2834吨,占辽东湾捕捞海蜇总产量的16.2%,创产值2267万元;全省回捕放流车虾320吨,创值2560万元,惠及渔民1万人,人均增收2000多元。
良好的生态效应也开始显现,“多种类的增殖放流可以改善水域生态群落结构,不同的放流种类不仅可以利用天然海域中不同层次的饵料,而且其自身也成为不同鱼类的饵料,从而改善水域生态群落结构,有利于水域生态环境修复。”有关人士介绍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我省还将全面启动《辽宁省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规划》编写工作,使全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更加科学、有序。
记者感言
这一投放,体现了观念的转变
没有一种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海亦如此。掠夺式捕捞带来的只能是一时的富庶,而资源穷尽的“死海枯水”带给人类的终将是更大的贫穷。
在休渔期将幼小的水生生物种苗投放大海,让它们生殖、繁衍,增殖放流行动表明,我们在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更要注重养护它!
增殖放流,实现了人类从“吃海”到“养海”这一观念的重大转变。
实施海洋生物资源养护规划,强化休渔禁渔管理措施,完善海洋渔船和渔具渔法管理制度等等,这些措施都力求切实地修复海洋资源,都是为了让水生生物在自然水域中更好地休养生息、自然增殖。
科学地养护海洋资源,科学地开发海洋资源,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海水更清、鱼虾更多、渔民更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