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连云港新闻网资讯:连云港东临海州湾,境内海岸线长162公里,拥有10-20米等深线海域面积400万亩。全市现有236家海水育苗场,是全国著名的育苗基地,同时拥有各类渔船5200多艘。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今年已是黄海海域实施伏季休渔的第十五个年头,黄海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维护?执法人员是如何工作的?带着诸多问题,日前笔者随同中国渔政32511船、32512船和32513船联合巡查行动,在海州湾海域110海区的巡航执法行程中进行了深入调查,感受着在沿海开发的热潮中连云港渔政支队坚守海洋生态高地的精神。
渔民生活有保障偷捕现象减少
中国渔政32511船长35.88米、宽5.60米、深2.80米、总吨位180吨、总功率1000马力,航速14.2节,相当于26公里的时速。船上共有15名船员,在连云港所有渔政船中速度是最快的。
作为连云港有史以来最大、设备最先进的中国渔政32511船2007年开始服役,为休渔护海。其“卫星示位”、“GPS定位”等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准。
船长名叫王学爱,从1984年开始上船工作,至今已在海上“漂”了26年。身材魁梧的他是个典型的北方大汉,长时间海上作业把他的皮肤晒成健康的古铜色,他说起话来也洪亮干脆。王学爱介绍,32511船上的船员普遍在四五十岁的左右,年龄最大的是老船长,今年已经59岁了,但个个都是精兵强将。
中国渔政32513船于凌晨4时抵达110海区潜伏守候,上午8时,中国渔政32511船、32512船乘风破浪从海警码头起航前往指定海域,与32513船展开联合执法行动。
上午9时左右,中国渔政32513率先发现110海区一侧的北纬51度、东经102度4分附近有渔船在作业。中国渔政32511船和32512船立即向该海域靠近。9时48分,中国渔政32511船在110海区4小区靠近了一艘“苏赣渔运”的收购船。
“有收购证,证件马力相符,收购货物为单排流网的渔获。”渔政执法人员全面查看了证件、船舱、机器马力等后,判断该船证件齐全,属于合法作业。
黄海正处于伏季休渔期,因此一路上还可以见到渔船在海上进行刺钓捕捞。刺钓没有被列入休渔范围。老船长王建川说:“收购船收的单排流刺网货物,包括鲳鱼、狗腿鱼。这个季节如果收购禁捕货物,就违规了。这艘船应该是从大洋港返航的。”
“有的渔民禁渔期可以做一些水产养殖工作,而有些渔民全靠捕鱼为生,为了一时之利,往往会铤而走险,进行非法捕捞。”大副张海东1993年参加工作,已经在海上呆了16年,对渔民的心理了如指掌,他告诉笔者,伏季休渔是保护和恢复海洋渔业资源的重要举措,实行禁渔政策,是为了渔民子孙后代的长期生存。
由于海洋渔业资源衰退,伏季休渔时间延长,从事海洋捕捞业的渔民收入相对受到一定的影响。张海东说:“现在,渔民每年可按渔船的马力大小享受到国家的柴油补贴,给予渔民群众在伏休期间一定的生活补助。解决了生活压力,偷捕现象自然减少了很多。”
修复近海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王学爱将海洋比做“地球之胃”。不管上中下游如何污染,最后还是要流入大海消化分解。
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对渔业造成了严重影响。由于陆地污染物的排放,我国部分近岸海域、河口及内湾鱼虾类产卵场,仔、幼鱼索饵场受到污染,水体呈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赤潮频繁发生,每年给渔业带来了巨大损害。
航运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加大了海州湾海域的污染;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渔船数量失控,过度的捕捞导致了生态平衡的破坏,渔业资源日渐枯竭,单船产量和渔业质量均呈下降趋势,一些优质鱼类几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个体小、寿命短的低值鱼种。
王学爱回忆说:“1984年来到海州湾,从连岛山后到赣榆沿海,到处都能看见‘美人蛏’,而且每一网都有收获。计划经济时代渔民出海捕鱼,基本上都是‘晚上回来鱼满舱’,政府还出台政策扶持渔民买大船。”
到了20世纪90年代,捕捞能力已经远远大于再生能力,仅连云港市就有大小渔船5200多艘,其中马力在200以下、主要从事近海作业的渔船占总吨位的86%以上,加上外省市的作业船只,捕捞强度大大超过了海区渔业资源的承受能力,海州湾海域渔业资源明显下滑。强大的捕捞强度下也无一例外地出现了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渔船单产下降,渔获也大不如以前。
市渔业专家介绍,过去海州湾渔场鲆、鲽、舌鳎有好多种,以牙鲆、桂皮斑鲆、短吻舌鳎和半滑舌鳎占主要比重,以水深10至20米海域为主要分布区。由于多年来的过度捕捞,产量已明显下降,而且鲆鲽内部种间的数量比例也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牙鲆已很少见,短吻舌鳎和半滑舌鳎明显减少,桂皮斑鲆鱼体显著变小。带鱼、真鲷、大黄鱼、小黄鱼、鳓鱼等经济鱼种已形不成渔汛,鲳鱼、鲅鱼、大乌贼等资源已趋下降。
渔民越来越感到捕鱼难,捕不着大鱼干脆小鱼也不放过,网眼越来越小。
轮机长王洪儒曾经做过一次调查,总重量在6两左右的鲳鱼,每一网能捕到180尾。多数基本只有五分钱硬币那么大。可见网的网眼有多小。而且这么大的鱼只能做鱼肥,经济价值不高。在养海的两个月里,鲳鱼能长成每尾2至3两重,不光个体鱼翻了数十倍,单价也翻了几番。总体相加,经济价值提高了几十倍。因此,必须有计划地削减捕捞渔船,特别是底拖网作业渔船数量,实行重大的渔业结构调整。
坚守海洋生态渐显成效
近十五年来,面对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状况,国家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与办法,如实行禁渔区、禁渔期来加强保护幼稚鱼虾生长,实行拖网囊目大小的限制,取缔严重危害渔业资源的渔具,逐年淘汰近海生产作业的拖网渔船,鼓励外海和远洋渔业生产,实行休渔制度等,但这些只是海洋生态修复的一部分。
与海打了半辈子交道的王学爱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要实现海州湾渔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根源在于海洋环境的保护,降低捕捞强度可采取休渔、划定禁渔区、调整作业结构和网具限制等多种措施,其次是帮助渔民转产转业,在解决渔船出路的同时解决渔民的就业问题,降低捕捞能力。伏季休渔只是暂时缓解了渔业资源破坏性的捕捞,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我市采取人工增殖放流、建立资源保护区、人工鱼礁等策略,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生态修复行动。
2003年以来,海州湾109海区实施了两个人工鱼礁区17座鱼礁群的建设。总共投放鱼礁49530立方米,形成渔场面积15平方公里。
渔业专家介绍,人工鱼礁投放以来,礁区的渔业资源在种类和数量上均有明显的改变,渔业资源的增加比较明显,单位捕捞量是投礁前的2倍左右,其中小黄鱼、鳓鱼、棘头梅童鱼、黄姑鱼等鱼类增加明显。虾类中口虾姑的数量比往年有明显增加。另外,发现拖网渔获中有大量小海星。海星是典型的岩礁附着生物,说明礁体附着生物数量在增加,生态系统正在渐渐改变,资源在逐渐恢复。
人工鱼礁建设是一项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工程,不仅可阻止对资源具有强大杀伤力的底拖网作业,修复沿海生态环境,又能营造人工生态系,提高海域的生产力,形成适宜游钓、刺网等作业方式的优良渔场。
在人工鱼礁工程建设的同时,从2004年7月至今,通过苗种培育之后的人工放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渔业资源的恢复。
在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三岛刺参资源相当丰富,如平山岛,当时潜水一小时,可采成体刺参150头至200头,由于乱捕滥采,至上世纪80年代,一小时只能采到50至60头,其他几个岛屿资源变化情况也基本如此。
为了增加刺参资源,我省于1984年和1985年两年,在车牛山岛、平山岛和达山岛附近海区投放体长1cm以上刺参种苗39.7万个,1984年底检查幼参生长情况良好,到1985年底观察,刺参资源密度显著增加,一般每平方米有8至9头,少的地段也有2至3头,而放流前一般每平方米只有一头。实践证明人工放流对渔业资源恢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结合人工鱼礁,规划种质资源保护区也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2008年,江苏省在海州湾启动建设总面积为19700公顷的“海州湾中国对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前些年,海域生态遭到破坏,捕捞渔具也越来越先进,像中国对虾等常见鱼种现在有的已经不见了。”大副张海东说,“自实施伏季休渔管理工作以来,特别是市海洋与渔业局近几年的增殖放流,濒临枯竭的渔业资源得到了明显的恢复,现在海里的梭子蟹、文蛤、白蛤都很多,禁渔期渔民是可以捕捞梭子蟹的。”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