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在现代养殖过程中,鱼类鳃部发病率非常高,故有“养鱼先养水,治病先治鳃”之说。导致鱼类鳃病发牛的原因很多,如何分析发病原因、正确诊断,关系到能否对症用药,也直接关系到养殖效益。下而将引起鳃部发生病变的几种类型和防治方法分述如下。
一、细菌性烂鳃病
1.病原 柱状黄朴蔺,曾用嗜纤维菌、鱼害粘球菌和柱状曲桡杆蔺等名称。
2.流行情况 本病在全国各地终年均有发生,20℃以上时开始流行,不论鱼种或成鱼饲养阶段均可发尘。由于致病菌的宿主范围很广,野杂鱼类也都可感染,因此,陔病很容易传染和蔓延,而且常易与赤皮病和细菌性肠炎病并发。
3.症状疾病初期,鳃丝前端充血,略显肿胀,使鳃瓣前后呈现明显的鲜红和乌黑的分解线;随后鳃丝前端出现坏死、腐烂,粘液增多。病情严重时,鳃丝前端软骨外露、断裂;在通常情况下,鳃瓣前部粘附淤泥,形成明显的泥沙镶边区。鳃盏内表皮充血发炎,中间部位“开天窗”。
4.诊断①眼观鱼体发黑,鳃丝肿胀,粘液增多,鳃丝末端腐烂缺损,软骨外露;②取鳃上淡黄色粘液,或剪取少量病灶处鳃丝放在载玻片上,加上2~3滴无菌水(或清水),盖上盖玻片,放置20~30分钟后,在显微镜下见有大量细长、滑行的杆菌。③有条件的可作酶免疫测定法,以病鱼鳃上的淡黄色粘液进行涂片,丙酮固定,加特异性抗血清(免抗柱状黄杆菌的抗血清)反应,然后显色、脱水、透明、封片,在显微镜下见有棕色细长杆菌,即为刚性反应,可确诊为细菌性烂鳃病。
5.治疗 全池泼洒“仨亩宁”、“溴氯海因”或“菌敌”,隔日再用一次;同时拌饵料内服“三病康宁”或“鱼泰康”,连用5~7天。
二、寄生虫引起的鳃病
1.病原 通常寄,】:存鳃部并引发鳃病的寄生虫有:中毕鳋、车轮虫、斜管虫、孢子虫、指环虫等等。
2.症状及诊断要点①病原体足奇生虫,用显微镜检查可见鳃隐鞭虫、车轮虫、指环虫、中华鳋中的一种或几种。②鳃丝多为淡红色或鲜钉色,水肿明显,夫量粘液包裹鳃丝,有时可见鳃丝外有一层白膜。如果是孢予虫寄牛,则可在鳃丝上找到孢襄,形如菜籽状、块状。③病位的鳃盖内表面组织一般无损伤,不充血。④多数痫鱼整日浮于水面,常跳跃,体包无明显变化。
3.防治 根据寄生虫的种类,合理选择专用杀虫药,杀虫后消毒卜一2次。
三、霉菌性鳃病
1.病原鳃霉茼。
2.症状及诊断要点病鱼呼吸困难,无食欲,鳃上粘液增加,有出血、淤血利缺血斑块,俗称“花斑鳃”。严重时整个鳃呈青灰色。诊断时,必须用显微镜检查,可见鳃丝中鳃霉曲丝寄牛状况。
3.防治 本病预防的关键在十保持水质清新。发塘池必须清除塘底淤泥,彻底消毒,小施放未经发酵的肥料,经常加注新水。发病后,可立即更换池水,病情可以绥解,此时
应适时泼洒“氯立得”、“氯安”等含氯消毒剂1次。
四、由水质恶化引起的鳃病
1.原因及症状此类鳃病集中在7~9月,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养殖中后期水质污染严重的水体,氨氮超标。在分子氨的刺激下,鳃丝呈紫红色,丝的边缘呈白色。鳃部分泌大量粘液覆盖在鳃丝表面,严重影响气体交换,导致缺氧,在炎热的夏季中午水温最高的时候,鱼类常常浮于水面。
2.诊断 目检病鱼的鳃无细菌性烂鳃病症状;镜检一般无寄生虫或寄生虫很少,如再配合水质监测,确实水中氨氮含革超标,可以确诊为由水质恶化引起的鳃病。
3.解决措施 应积极采取换水,泼洒“底质净”等措降低水中的氨含量。如果将水中的氨氮含量降低到安全值以下,就不会对鱼类产牛危害,鳃病可不治自愈。
五、肝脾肾病变引起
1.原因 因肝肾病变诱发的鳃病,鱼类鳃丝火去鲜红笆,或灰白、或“白鳃”且腐烂、散乱无序,镜检无或很少有寄生虫和细菌。分两类,一为单纯追求生长逃度,过量投喂高蛋白、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饲料。病鱼大都肥胖、体色油花斑块、鳍条未端溃烂、肌肉无弹性、缺乏活动能力、应激能力差、腹内多脂肪、肝脾肾肿大如蒸蛋花或豆化状,个体大的最先死亡。 二为预防细菌性鱼病,过量或在饲料中长期添加抗牛素和其他抑茼药物,致使鱼类肝肾病变为或黄或花或绿,或易碎或萎瘪多皱,或硬化产生腹水。
2.防治方法养殖期保持良好水质环境,定期监测池塘鱼的健康状态,及时采耿对应措施。
六、营养性鳃病
1.病因 由于饲料中缺乏泛酸或其他营养不平衡引起,使鱼体免疫能力卜降,易引起细菌感染,寄生虫侵入。
2.症状病鱼鳃丝弯曲,鳃小片屈曲、萎缩,排列不整
齐。
3.预防措施合理配制饲料,做到氨基酸平衡、不饱和脂肪酸、钙磷、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及多项营养指标的平衡;切莫片曲追求高蛋白、高营养;在饲料中汴意增加泛酸和其他多种维生素的含量以补充营养,维护鱼类健康。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