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 资讯:
昨天下午,成千上万条罗非鱼聚集在同安南门桥下溪中。密密麻麻的鱼儿竟围成一个直径约两米的圆圈,引来大量路人围观。集美大学有关专家认为,其形成原因可能与饵料和水文流态变化有关。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罗非鱼长度在10厘米左右,黑压压的一片。鱼儿围成的圆圈上,分布着约20根深浅不一的竹桩,有的露出水面。
溪边居民林先生说,这个“怪圈”前天就出现了,曾有一些捕鱼者试图下手。不过,这些罗非鱼似乎特别灵敏,“人和网一靠近,就沉入水底,危险一解除,就恢复原状。”
围观群众纷纷猜测形成这一奇观的原因。居民颜先生说,之前,一辆修路的挖掘机将水底一根排污管道挖破,为了修补这根直径约半米的塑料管道,几个人自告奋勇承包修补工作。前两天,他亲眼看到这几个人在水里打竹桩,打了好几天,后面事情没干成就走了。
颜先生说,他们在管道破损位置四周打下一排竹桩,再用沙包围起来隔离,打算将中间的水抽干了,再修补管道。可事与愿违,“水一抽低,外围的溪水又涌了进来。”
他猜测,罗非鱼形成的圆圈,刚好与竹桩分布吻合,估计是污水管道的污水渗出来,这些爱吃污物的鱼儿前来觅食。
【专家】
水下可能形成漩涡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黄永春老师认为,罗非鱼的幼鱼成群出现,符合其集群习性。另外,桥梁下有石头缝隙,可能有溪流或渠水注入,为鱼儿“顶流”习性(逆流游行)创造了条件,且桥下光线相对较暗,鱼儿更有安全感。
对于罗非鱼围成的“怪圈”,他分析说,污水管的破裂,造成了局部水域有机物质的出现,丰富的饵料吸引它们前来觅食。不仅如此,竹子打桩,造成了局部水文流态变化,就像水遇到了突出石头一样。表层可能看不出什么异样,在水底下,完全可能形成漩涡,群鱼路过这里,就跟着漩涡方向,有规律地运动。
罗非鱼
俗称非洲鲫鱼。海淡水中皆可生存,食性广泛,摄食量大,生长迅速,尤以幼鱼期生长更快。罗非鱼最早于1946年由吴振辉、郭启鄣从新加坡引进台湾,为纪念这两个人,先称“吴郭鱼”。1957年从越南引进我国内地,又名“越南鱼”。因其原产于非洲,形似本地鲫鱼,故又有人叫它“非洲鲫鱼”。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