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2004年11月13日新闻)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始,中国人和河蟹打了几千年的交道。然而,绝大多数吃蟹人甚至养蟹人,对中国河蟹的总体了解却仍然停留在片叶只枝。
昨天,首届中国螃蟹文化节在太湖之滨召开,这是有史以来散居五湖四海的螃蟹首次全国大聚会,这次盛会,为我们全面了解河蟹知识,提供了绝好机会。带着广大读者关心的问题,昨天记者走访了与会有关专家学者,采访到了中国河蟹的许多珍贵资料―――
中国河蟹知多少?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估计由于外轮的携带,中国河蟹在欧洲、美洲开始繁衍。1912年德国首次捕获,1965年底特律河发现中国河蟹。
赵乃刚给记者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1997年,美国旧金山地区大水形成大片沼泽,导致飘洋过海的中华绒螯蟹大量繁殖,堵塞了旧金山河口闸门。美国人无奈之下请来赵乃刚解难,赵乃刚说,只要让中国人来捕食,这些螃蟹很快就会消灭殆尽!问题就出在美国人不吃中国河蟹,认为中国河蟹中有肺吸虫。赵乃刚说,其实这是他们对中国河蟹的一种误解。美国人喜欢吃海蟹,但海蟹之鲜远不及河蟹。有人把河蟹分成六个等级,一等是湖蟹,如阳澄湖、嘉兴湖蟹;二等是江蟹,如九江、芜湖蟹;三等是内河蟹;四等是溪蟹;五等是沟蟹;海蟹只能叨陪末座,排在六等。
赵乃刚说,中国河蟹的“祖宗”其实是一个―――中华绒螯蟹,从北纬24-43度和东经112-124度之间的广阔区域都能养殖河蟹。河蟹从北到南分为辽蟹、长江蟹、瓯蟹三大系列,辽蟹、瓯蟹因个体小、成熟期或早或晚,品质皆不如长江蟹。在全国河蟹大军中,江苏的“苏蟹”堪称佼佼者,其中最有名的是苏州的阳澄湖蟹、太湖蟹,以及滆湖、长荡湖、宝应湖、固城湖蟹等,据透露,江苏河蟹总产值已超过江苏酒业。历史上曾有天津胜芳蟹与阳澄湖大闸蟹齐名之说,但因白洋淀干涸,目前胜芳蟹已经绝迹。
全国水产专家黄祥祺介绍,近年随着人工繁育蟹苗技术的进步,河蟹养殖已进军到新疆、内蒙古、江西等中西部9个省、自治区的46个湖泊。据称,新疆博斯腾湖养出的河蟹还挺不错呢。
哪些因素决定河蟹品质?
中国河蟹这么多,究竟哪里的最好?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请教了赵乃刚。赵教授说,河蟹品质除了优质的种苗之外,还必备两大基本条件:一是要有盐度、水位水流水质和浮游生物丰富适于河蟹生殖的河口产卵场,二是要有饵料生物丰富、水质底质适宜、水位适中、适于幼蟹生长育肥的大面积草型湖泊。优越自然环境下养出的河蟹都能具备“青背、白肚、金爪、黄毛”四大特征,“青背”只是蟹成熟的表示;“白肚”是水环境优的标志;金爪上有“黄毛”也不能一概而论是优点,毛不多不少才算好。
纵观全国同时具备这两大优势的区域,就是长江和苏南地区的湖泊,尤其是像阳澄湖、太湖这样水深在1.5至2米左右,水位又常年稳定的湖泊,极有利于水草、微生物等螃蟹饵料的繁殖,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螃蟹能够雄居河蟹之冠,也就理所当然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有关方面曾将长江蟹苗投放到珠江流域,但第二年即蜕变成“珠江毛蟹”,个小早熟。江橘淮枳,环境的因素很重要。
人工养殖能否培育出优质河蟹?
几千年来螃蟹从来就是自生自灭的,远古时代螃蟹还曾与人争食,吃光稻田,造成饥馑之灾。随着人类过度捕食,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长江水利河闸工程阻断洄游之路,河蟹数量锐减,命运岌岌可危。当时国务院组织专题调查,发现全国河蟹年产量仅有数千吨。
上世纪60年代,人们发现长江口有一种“虫”长大了就会变成蟹,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大眼幼体。上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把江海交汇处的蟹苗投放到湖泊,此时可称资源增殖时期;也就在这个时候,赵乃刚开始领衔攻关河蟹人工育苗技术,并于1984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上世纪90年代,河蟹人工繁苗技术推广,河蟹进入人工养殖时期。赵乃刚提供了一组数据:1991年,全国河蟹产量仅为8400吨;到2001年,产量猛增到240000吨;去年,则达394000吨。随着人工养蟹全面推开,能否养出优质河蟹成为从蟹农到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焦点。赵乃刚说,蟹的品质虽然取决于生态环境,但只要人工能够模拟出一流的自然环境,照样可以养出一流的河蟹。他反问:包括奶牛、三文鱼等在内的很多品种,都是人工养殖的比天然的好,为什么养蟹不能做到呢?
他用“工厂化养殖”这个新名词展望了河蟹产业的未来。他说,哪怕是在一个小小的池塘,只要你能拥有优质中华绒螯蟹种苗,模拟出阳澄湖的水深、水质、水温、水底饵料环境等自然条件,照样能养出阳澄湖大闸蟹。他指出,现在关于养蟹存在很多误区,有的认为只要有水就能养蟹,有的提出稀养才能养大蟹,有的认为水越深蟹越大,这些都是“盲人摸象”,对养蟹规律了解不够。
河蟹产业令人担忧的问题是什么?
河蟹养殖进入21世纪,出现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争论。争论的出现,首先是因为随着养殖规模的剧增,养蟹的投入产出从一比数十锐减到一比二以下,蟹价今年就卖不过去年,港台市场已恶性竞争到无法再低。其次,蟹的品质下降、蟹的假冒猖獗、养蟹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都在逐步显现。这些问题,同样成为此次河蟹盛会的关注焦点。
―――中华绒螯蟹种质资源的破坏谁来修复?赵乃刚痛心地指出,上个世纪后叶,在养蟹业黄金效益和长江蟹苗极度短缺的双重驱动下,发生了引北方辽蟹、南方瓯蟹进长江水域繁殖的悲剧,三个水系河蟹在江淮流域种质混杂,给河蟹养殖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现在蟹的总产量是上去了,但蟹的品质在下降。黄祥祺说,这种混杂是从基因上破坏了优秀种质资源,很难恢复。据说,目前最正宗的中华绒螯蟹竟然在莱茵河。这一教训应引起国家的重视。他希望消灭立法上的空白,呼吁公安、工商、质监、渔政等部门联合执法,为子孙后代保住长江蟹苗“软黄金”。
―――生态环境的恶化如何扭转?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养殖基地的优质水环境被高密度投苗、高密度投饵所破坏,不仅使人类饮水受到影响,而且连螃蟹本身也出现了各种生态疾病。专家呼吁科学利用优质水资源,避免蟹与人争水,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议大力推广节水、节地、节劳、节能、节料的“五节”工业化养殖模式。
―――假冒优质品牌猖獗怎样遏制?专家提到了这样一则新闻,说的是阳澄湖蟹今年在北京销量就达600吨,他们诘问,阳澄湖蟹的总产量才有多少?如果放任外来“插班生”、“移民蟹”打阳澄湖牌子,最终砸的还是阳澄湖的牌子。专家认为,阳澄湖蟹品牌确实响,但各地河蟹都要去挤“阳澄湖”这条船,最终结果就是挤沉这条船,毁了这块金字招牌。事实证明,近几年崛起的太湖蟹品质也不在阳澄湖蟹之下。只要恪守诚信之道,努力掌握养蟹科学技术,走好工业化养蟹之路,全国各地都能养出优质的大闸蟹,也都能培育出阳澄湖蟹这样的品牌。
采集: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