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佛山日报资讯:“以前出行全用小木艇,现在用车了,哪怕去鱼塘也用车。”崔荣安说,鱼塘边有了宽敞的公路,即使有再多的鱼,也能趁新鲜用车及时运走。
7月6日和7日,记者分寻找水乡第五站来到九江镇南金村。该村经过三十几年的洗礼,小木艇已被车取代,蚕桑早已消失,鱼塘也已旧貌换新颜,现代式的“桑基鱼塘”悄然显现。
■旧蚕屋成排 老翁巷里坐
南金村离沙头城区和顺德龙江都不远,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老村子。
一座座瓷砖堆砌的新房子中间,挤着黑砖瓦建造的老房屋。在狭窄的小巷子里,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安详地坐在门口,扇着扇子闲聊。巷子的尽头豁然开朗,一座曲拱小桥下流淌着碧绿的河水,鱼儿正摆尾游动,两岸是近百年的榕树。抬起四望,一些古式楼房露出一个半个檐宇,上面的彩绘图案已经斑驳剥落。
村委委员崔荣安说,这些房子已经住了几代人,一般有七八十年历史,有的上溯至清代,其中大部分是旧蚕房。往年南金村村民养蚕捕鱼为生,蚕房里的蚕经过二十几天的养育,就可抽成丝装好,划小木艇过了13座小桥,就到拿能沙头去卖了。
“以前我们村有三分之一的居民傍水而居,推门见水,小木艇是出行的交通工具。”老书记谭显说,“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济发展,空气开始受污染,养不了蚕,蚕丝产量下降得厉害,到现在连桑树都没了。”
■改造旧鱼塘 村民收入增
沿着小桥流水,崔荣安来到他的养殖场,鱼塘水波轻漾,一堆堆鱼苗像黑云缓缓移动。鱼塘布局井然有序,十分有规则,鱼塘边还能通车。原来,在2002年和2007年,南金村对4500多亩鱼塘进行了分期整治,被划成豆腐块。每两块鱼塘之间留出一条河涌,车能开到任何一个鱼塘跟前装卸鱼儿。
以前,南金村传统只养四大家鱼,效益低。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了优质鱼种加州鲈,开始时收成还不错,但时间一长,鱼苗退化,产量大减。2006年,在南海农业局农林推广中心和珠江水产研究所的帮助下,开始对加州鲈进行“提纯复壮”。“现在已经是第二代,鱼苗长得更快,病毒也减少了。”崔荣安说,以前鱼塘是500元一亩,提纯复壮之后是3000元一亩,每个鱼塘产值40万元,纯利就有8万元。
崔荣安也有遗憾,虽说收益增多了,但养鱼种桑喂蚕与家庭生活相互循环的“桑基鱼塘”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以前环境很好,水清鱼壮蚕肥,渴了可以去河涌直接捧着水喝。”虽然现在村里的鱼儿可以直接钓起来吃,但崔荣安也希望河涌的水能用手捧起来喝。
■“亲水”回忆 五十多年前的龙舟赛
龙舟赛在该村历史悠久,据老人谭辉尧回忆,解放前是姓氏关系决定比赛结果,家族势力大的才能拿第一,别人都不敢争。有次南金村龙舟队去外地参加比赛,划得最快,但到最后只敢拿第二名。
这种霸王规矩在解放后废除了。谭辉尧老人说,在1953年,该村举行了一场“通天赛”,意思是五湖四海的高手都可来参加比赛。比赛吸引了顺德、中山和近邻西樵的龙舟队。“解放前是赛4个钟,解放后改为3个钟,是5人龙舟,10支队,选手在南畔河的一段河道上来回划。”当年看龙舟比赛的也是来自五湖四海,整个河涌两边都要搭起看台。
比赛奖品很简单,但是很丰富。十支队伍都有奖品,只是名次不同,奖品价值有大小。冠军队伍每人奖一件笠衫,还有烧酒、金猪、高标和牌匾。
这样的比赛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还搞了一次。南金村的龙舟队赢了不少奖品,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因为破“四旧”,高标、罗伞和牌匾等奖品都被烧毁了。
■“亲水”故事 小鱼花 “飞”向东南亚
起早摸黑地忙了近4个多月后,谭健标和他的6个工人歇了歇,昨天刚从桂林旅游回来。
谭健标说,他80多亩的鱼塘里养殖着10亿多尾鱼苗。谭健标1991年开始养鱼,坚持自学养殖技术,逐渐掌握了不少鱼苗养殖技巧,鱼塘里的鱼苗由几种变成了几十种。他的鱼苗由走向全国,跟湖北、江苏等鱼商联系起来。2005年,他申请注册了“健标”鱼苗商标。近年空运“飞”向东南亚等地。他粗略估计今年上半年就有近2千万尾鱼苗卖给国外。
谭健标的主要生意在邻村,富裕起来之后,他打算搬回南金村养鱼,“南金村的鱼塘现在已经整治得很好,我应该将自己的技术引进来,把村里的鱼苗卖出去”。他希望成立一个水产鱼苗合作社,将南金村拥有鱼塘的村民组织起来,由他提供养殖技术、鱼苗品牌和销售渠道,做大本村生意。此外,他说要在明年5月给四川灾区捐赠1亿尾鱼苗,帮助灾区致富。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