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都市报资讯:
海面上的死鱼都已发臭 |
关注理由:又见白点病!最近一段时间,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白沙角海区养殖的大黄鱼出现大量死亡,镇政府估计,死亡的大黄鱼有4000多吨,养殖户损失6000多万元。一些鱼贩子趁机低价收购死鱼,大量死鱼流入市场。
养殖密度过高,水流不畅,海水无法正常交换,导致白点病在宁德海域频频发生。因此,养殖户在追求产量的同时,还应进行科学养殖,否则,一场白点病,就会令数年心血付诸东流。
大量死鱼漂浮海面扔在码头
昨天记者在溪南镇红屿码头看到,海面上浮着密密麻麻的死鱼,都是当地渔民扔的。而码头的死鱼更多,堆积如山,许多已经发臭,四五百米远的地方都能闻到臭味。在养殖区,许多养殖户还在捞死鱼。“我们的网箱现在基本是空的,幸存的鱼已不多了。”一位姓张的养殖户说,他们投入60多万元养殖大黄鱼,现在亏损了20多万元。这还是算轻的,损失多的都是50多万元。
“两年的心血都白费了。”一养殖户说,前两年养殖大黄鱼收入可观,一斤大黄鱼可卖15元左右,质量好的还能卖到18元。可今年,大黄鱼却突然生病了,几天就死了,现在不得不把好的鱼也捞起来卖,一斤10元左右。那些死鱼,没有臭的一斤卖3到5元,臭的则只能白白扔掉。
记者在码头看到,许多船满载着一箱箱的鱼靠岸,养殖户默默地将鱼抬到收购点,收购点的老板则挑挑拣拣,好些的鱼挑了集中起来称,发臭的鱼则直接扔在码头边的垃圾堆上,一箱的鱼挑拣下来还不到半箱,然后将死鱼密封在箱子里运往冷库。
对此,霞浦县溪南镇分管渔业的叶副镇长表示,镇里会对收购环节加强监管,对死鱼的处理也会派人进行监督。
霞浦县工商、卫生等部门也表示,将加强防范,对市场上流通的鱼进行检测,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养殖密度过高 导致病菌滋生
“死鱼初步统计有4000多吨,损失达6000多万元。”叶副镇长说,该镇网箱养殖有7万多箱,本来收获的季节是10月份左右,但大黄鱼却突然发病,养殖户只能提早收获,所以价格下降,养殖户遭受重大损失。
据叶副镇长介绍,大黄鱼得的是刺激隐核虫病,也就是俗称的白点病,前两年在该镇的东安海区也暴发了一次,损失和这次差不多。但是这次东安海区的养殖大黄鱼没有发病。
为什么白沙角海区会发生如此大规模的白点病呢?宁德和霞浦的水产技术推广站专家认为,主要是养殖区大量网箱连片分布,养殖密度过高,致使原有规划的航道被占用,水流不畅,海水无法正常交换;二是养殖方法不科学,超容量的养殖和长期投喂冰冻饵料,残饵堆积形成黑化淤泥,成了病菌滋生的温床,这是鱼病频发的主要原因。
宁德渔业协会的病防专家称,目前是大黄鱼等海水鱼病害高发期,应严加防范。6月份的水温正适合刺激隐核虫的生长,虫病会在小潮汛期间迅速流行而造成严重危害。网箱高密度连片布局的养殖区,需特别做好防治。此外,还应勤换洗网箱,不乱丢垃圾、死鱼,保持网箱区环境卫生;鱼体上发现有白点,应及时吊挂“蓝片”和“白片”,定期投喂鱼用“多维”和多糖类,以提高鱼体抗病力。
【白点病小档案】
白点病是一种最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病,多发于秋末春初水温较低的季节,鲤科和慈鲷科的热带鱼较易感染。白点病也叫小瓜虫病、刺激隐核虫病。在水温18℃~23℃的情况下,小瓜虫常寄生在鱼的皮下、尾鳍和鳃部,吸食鱼体组织的营养,并刺激鱼体分泌大量黏液,因此在鱼体表形成一个个白色脓泡,遍布鱼全身。
评论列表 | ||||
|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疫情预报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