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资讯:
目前,北京城市用水六成来自河北,河北进京水水质优劣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近日,记者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了解到,一种三四厘米长的清鳉鱼已在本市担任河北进京水的“水质监督员”,一旦水质受污染,小鱼会用异常反应及时提示相关部门采取防护措施,保障市民用水安全。
水质监督员“聘”自日本
昨天上午,颐和园附近的水质监测站内,数排水箱中饲养了各个年龄段的清鳉鱼鱼苗,成年鱼体长只有三四厘米,呈透明的青黄色。研究人员正在检测将投入使用的监测系统。工作人员饶凯峰介绍,此种鱼名叫日本清鳉鱼(我国俗称稻田鱼),因其体形、敏感度均适合生物预警研究,被国际公认为标准模式鱼种。清鳉鱼需饲养在干净水体中,约三四个月即可成年,饲养过程中不可添加抗生素等药品,以保证鱼苗对污染物或水质刺激的敏感度。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子健研究员表示,一旦水质有细微的变化,小鱼的游动、呼吸、摆动等行为就会出现异常,从而切割测试管内的电场,系统将及时报警。报警信号可及时传送至系统匹配的检测电脑或手机上,供相关工作人员快速反应。
神奇小鱼每月换岗一次
饶凯峰介绍,在水质监测系统中,三四条小鱼的生活“房间”只有一个水杯大小,比起在水池养殖鲤鱼等大型鱼种,节省了很多空间。
饶凯峰说,实验室最初从日本引进一批清鳉鱼,每条成本2至5元。此后研究使用的鱼苗均为实验室自行培养的。饶凯峰说,清鳉鱼不要求“特殊待遇”,吃普通鱼食或水中微生物就可果腹。
为避免小鱼对水源产生适应性,每月监测人员需更换一批鱼苗,被换下的鱼苗可“轮休再上岗”或“退役”。
目前,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储备的小鱼达到数千条。
曾成功“拦截”异常来水
饶凯峰表示,此前,由小鱼们“武装”起来的监测系统被安装在京密引水渠位于颐和园团城湖的进水口。
在南水北调河北水进京初期,河北水和北京水的水质不同,且新铺的地下管线存留污染团。河北水进京时,小鱼们游动速度放缓,系统出现警报,警报直接传送至相关监测人员手机。相关监控部门立即采集水样、通过pH值检测等理化指标,对水样进行检测,并将该段时间引进的河北水作为冲刷管道的绿化用水,避免了市民的担忧。饶凯峰说,此次报警是因小鱼对河北水质“水土不服”,也说明了小鱼们当之无愧成为把守京城水源的“士兵”。
将“参加”世博会亚运会
据了解,目前,京城已在京密引水渠安放小鱼监测系统,新的水质监测系统正在检测中,不久后将安放在田村的自来水五厂。此外,我国沈阳、济南等一线城市也用上了这种小鱼监测水源。“小兵”们还将在世博会和亚运会期间,在上海和广州“上岗”。
饶凯峰说,目前,实验室正在研究产自我国长江中上游的稀有鱼句鲫鱼,该鱼种体型与清鳉鱼类似,敏感度更高,研究人员正在收集其行为数据,试验将其作为生物预警用鱼,应用到水质监测中。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