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珠海特区报资讯:带着生态养虾的课题,华南农大副教授熊福祥扎根珠海十年,发明了以生态和循环养殖技术为核心的 “十大技术体系”。这个技术体系可对传统水产养殖进行革命性改造,同时实现规模经济和生态经济。但是这个技术体系完成之后一直无法实施,熊福祥单枪匹马苦苦寻找技术的产业化之路,却始终与资金无缘。
熊福祥创新技术的产业化之路走得异常艰辛,而珠海市对在自己的土地上诞生的宝贝却视而不见。珠海要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正需要借助创新技术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可是当这种技术诞生了,道路并没有变化。为什么创新无法与发展资源对接?技术与发展脱节的问题根源是什么?珠海如何才能让创新技术及时获得发展资源?
本报记者长期跟踪采访熊福祥,掌握了熊福祥创新技术寻找发展资源的主要过程。从今天起本报将通过系列调查分析报道推出《“熊福祥现象”启示》,从独立的视角报道技术创新寻求资源的艰辛历程,为生态循环养殖技术扎根珠海开花结果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向。
穿着被咸水腐蚀得白光光的皮鞋,在珠海扎根十年的熊福祥对西部乡村了如指掌,到了香洲就迷路。
这就是熊福祥今天的窘境,掌握现代养殖产业的核心技术,却难寻技术产业化出路。
经历了示范养虾、合同养虾和无虾可养的过程,一心要做“虾产业”的熊福祥在今年5月与珠海市场经营集团签署“科技特派员”协议,寄希望与国有资本合作实现生态养殖突破。
养虾培育前所未有十大技术体系
1999年底,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熊福祥到斗门,正值斗门养殖南美白对虾“虾病”泛滥。
斗门养殖罗氏虾面积占全国70%以上,被称为罗氏虾“全国第一县”。向南美白对虾转型,虾农损失惨重。
熊福祥利用微生物调节水体生态平衡的循环养殖技术攻克 “虾病”,在试验塘养出亩产0.914吨全国最高纪录后,又创出1.6吨新纪录。不到一年,珠海南美白对虾从2000亩扩大到6万多亩,总产量占广东省的1/4,白蕉镇成为国内最大的南美白对虾生产和供应基地。
从2000年到2004年,广东省和珠海市科技、农业等部门提供约50万元科研经费,熊福祥与专家组在斗门和金湾两区的示范基地进行健康养殖综合技术、水产无公害养殖技术以及三级循环养殖、越冬和养殖标准化等100多个项目研究、推广。熊福祥初步完成以生态和循环养殖为技术核心的十大技术体系,生态产品通过国家检测,部分专利技术获得授权。
2004年6月11日,熊福祥委托国家一级查新咨询单位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查新中心进行技术查新。6天之后,该中心得出结论,“有关虾无公害养殖技术的开发研究,已见文献报道。但涉及本项目主要技术特点的零排污零药物对虾无公害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的开发研究,未见文献报道。”
“对虾疾病防治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十大技术体系,实现了对虾健康生长,对虾食品符合人类健康安全要求,对自然环境健康友好的交互影响”。一旦这个技术体系得以应用,传统一口口养殖塘将变成一条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100亩,每年两造生产将变成十造。熊福祥测算过,改造一条生产线投入100万元,单产可以提高十倍。
2004年,熊福祥被聘为广东省 (珠海)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首席专家,首次提出组建“产业化共同体”,制定了“中华渔都”项目,准备大干一场。
养虾专家无虾可“养”
熊福祥把“中华渔都”项目报给了珠海市有关部门和示范区,除了“很好、很支持”、“再研究研究”等答复,没进展。
2004年底,熊福祥在示范区内的100亩示范养殖塘到期收回,被改回原样。“中华渔都”又没有动静。
“他们只接受服务,对技术体系不感兴趣。”熊福祥感觉自己光有技术没有资源,就像一艘没有船桨的船。为实现技术产业化,他放下教授的架子,寻找养殖大户和投资商,希望通过技术入股合作养殖。
在珠海的合作并不顺利。一位养殖大户与熊福祥签订200亩养殖合作协议,虾苗投放后不久就退出合作。投资人对这个新技术没有信心。
2005年初,熊福祥远走湛江。
在湛江雷州半岛和东山岛实验区,熊福祥和上百户养殖户签订了近2000亩技术入股合作协议推广新的养殖模式。2月放苗,5月出虾,新模式控制住了虾病,用电和饲料成本都下降20%以上,亩产大幅度提高。
东山岛实验区在养殖区召开现场会,要求全面推广“零药物零排放”的养殖新模式。
出虾了,养殖户毁约,不按合同支付技术入股费用。“大约250万元技术费没给。”熊福祥说。
5月之后,技术特派员的养殖日志都是空白。
熊福祥撤回珠海。
东山岛实验区原党委书记胡海运告诉记者,熊福祥的是好技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养殖实力不够做不成规模,大养殖户又不认同技术,难办。
回到珠海的熊福祥接受委托为鹤洲北生态农业示范区做规划,他还是将十大技术体系和“中华渔都”项目应用到规划,但规划再无下文。
熊福祥无虾可“养”。
他在停产多年的红旗糖厂内租厂房研究生产灵芝菌生态养殖饲料,又在研究提取芦荟汁培育灵芝菌生产灵芝系列饲料、养殖系列灵芝水产畜禽产品。
技术求资源路漫漫
熊福祥并没放弃养虾,他在单枪匹马寻找具有战略眼光和实力的投资人。
2007年,熊福祥碰到一位投资人,联合在珠海台湾农民创业园投入100万元,建设第一条三级循环生态养殖生产线。生产线建好了,钱断了。
2008年底,他在中山坦洲镇合作建设第二条生产线,今年4月,第一造越冬虾上市。在珠海,专门经营南美白对虾的水产品市场还没有开市。
他还在不停地找。
找到珠海一家担保公司,除了熊福祥没有可以担保的资产,担保公司坦言农业风险太大不担保。
新加坡国际投资集团得知熊福祥的技术一连跟踪数年,并告诉他,这个技术一定要做百亿投资的大生态项目,要等时机。
熊福祥拿着“中华渔都”项目,找到全国高科技农业循环产业发展中心华南分中心主任(筹)王耕。王耕认识到这个项目恰好是中心寻找的扶助项目,告诉他,只要项目能获得省或者市级发改委立项,国家财政会对项目给予十数亿元支持。
但是熊福祥不知道怎么找发改部门立项。
“生态养殖技术体系是系统工程,能改变传统养殖方式,对整个产业产生革命性影响。”全国高科技农业循环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王耕告诉记者,“这需要战略性资源的支持。”
今年5月31日,记者将熊福祥的技术写成内参 (《革命性水产养殖技术可让单产内涵增产十倍珠海应力促资源聚合率先在全国建设现代水产养殖产业体系》)。
珠海市国资委获悉内参之后,于6月中下旬召集市场经营集团与熊福祥,让双方抓紧建设生态养殖基地。
熊福祥一边等,一边与广州、中山和江门等市的投资人进行合作谈判。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