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乐山日报资讯:6月22日,在林木葱茏、溪水潺潺的沐川县利店镇涧溪村,一个个天然洞特别扯眼。进入洞内,20余个大小不等的水池内,共有大大小小的娃娃鱼1630尾,它们或呆在池子里,或在水中爬行、游弋,养殖户古尚富正细心地“伺候”这些“金娃娃”。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3亿年前与恐龙同一时代生存并延续下来的珍稀物种,也是现存最大的两栖类动物,被称为“活化石”,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沐川纵横交错的山间溪流、独特的喀斯特地质地貌、温暖湿润的气候、无污染的水域适宜娃娃鱼的生存繁育,是大鲵的主要栖息地之一,有“娃娃鱼之乡”的美誉。大鲵具有穴居性、喜阴、怕光、好静等习性,以小鱼小虾为食,其肉质地细嫩鲜美,风味独特,富含17种氨基酸,有高于甲鱼27倍的营养。因其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人工驯养繁殖的大鲵市场售价每公斤高达3000元至4000元以上。
为充分保护并开发这一珍稀资源,近年来,沐川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大鲵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优势,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引导水产养殖户驯养大鲵。
攻克驯养繁殖技术难关
“娃娃鱼的人工养殖是一种适合于规模化的朝阳产业。”谈到大鲵产业的发展,沐川县水务局局长陈发智告诉笔者:“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国际濒危物种,驯养繁殖大鲵,关键是要突破驯养繁殖技术。”
为掌握大鲵的生物特性和生长繁殖规律,沐川县水务部门积极探索大鲵驯养技术,组织养殖户到浙江杭州、湖北桑植、陕西汉中等地考察学习。成立了大鲵繁育研究所,进行技术攻关。先后建成4个模拟自然生态繁殖场,以原生态方式开展人工繁殖研究,并申报了市级“大鲵驯养繁殖研究”课题,为养殖户配备B超、显微镜、安装监视器等设备,该县水产专家深入大鲵养殖场与业主同吃同住,进行繁殖攻关,提供技术服务。
在武圣乡草坪村一组,养殖户徐成强已建成一个室内大鲵养殖场和一个模拟大鲵自然生态繁殖场,走进养殖场,一股凉意扑面而来,239尾大大小小的大鲵,在里面悠然自在地生活着。徐成强告诉笔者,驯养繁殖搞成后,将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村民养殖。
创新模式助推大鲵产业
幽深的洞穴内,洁净的山泉水在100多个水泥池自然流淌,一只只娃娃鱼,小的如壁虎在池中游动,大的如鳄鱼静静蛰伏在池内,这是该县杨村乡大鲵养殖户吴龙艳为娃娃鱼安的家。娃娃鱼畏光、畏声,幽深的山洞为娃娃鱼提供了最佳的仿自然场所。
吴龙艳拿出1个蓝色的本本对笔者说,“在水产部门的帮助下,去年我便从省水利厅办理了娃娃鱼的《驯养许可证》。”言语间,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为使大鲵养殖组织化、规模化运作,促进该产业发展,该县于2008年10月成立了“沐川县大鲵养殖协会”。今年2月,由养殖户发起成立了马边河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协会﹢合作社﹢养殖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农户养殖。目前,该县累计投资1000万元,在杨村、武圣、利店、舟坝、幸福等乡镇发展大鲵养殖场7个,建成大鲵养殖池20亩,已养殖大鲵2821尾。与此同时,该县正积极办理相关手续,拟在乐山、键为、沐川建立6个大鲵销售点,让这独特的山中瑰宝走向市场。
据悉,利用独特的水资源发展大鲵已列入该县生态经济强县目标,预计到2011年,全县将建成大鲵养殖池50亩,繁殖大鲵10000尾,实现产值6000万元;到2015年,建成大鲵驯养繁殖保护基地300亩,繁殖大鲵2万尾,年产成品大鲵4万公斤,实现产值1.2亿元。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