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人民日报讯:政策性险种实现各方共赢
休渔前夕,福建莆田市秀屿区平海镇卓东村,阳光下的海边渔村一片宁和安静,船和人都在海上忙着。渔民卓金龙为了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天没出海。
“真抱歉,耽误了您赚钱。”记者说。
“这有啥!你们来宣传保险,我应该好好配合,这是国家给我们渔民的福利!”卓金龙告诉记者,去年有一次出海回来,靠岸时他手下的小伙计在解缆时手掌被压伤,花去了3000多元的医疗费,不过保险公司很快送来2300多元的赔款。“去年是试点,有人投保有人不信,今年全村的100多条船都投保了,我们出海心里更安稳了。”卓金龙微笑着说。
卓金龙说的“福利”是指福建省渔业部门和中国人保财险共同开办的政策性渔工渔船保险。渔工渔船险并不是新险种,以前也有保险公司开办类似业务,但由于费率高,渔民不愿参保;而保险公司也担心渔业生产风险较大,没有下力气推广。渔工渔船险一度成为保险市场的真空地带。“现在渔民入保险,财政给补贴,投保的成本大大降低。保险有大数法则,渔业部门组织渔民参保,承保面扩大,费率也就能降下来了。再加上,由政府管理部门出面和保险公司议价,更能保证渔民的保险利益。”福建省海洋渔业局副局长陈泽銮说。
“过去渔工因为赔偿问题打架、闹事、找政府,现在出事儿后都找保险公司。”平海村船东戴建新说,“这两年保险公司赔款挺实在,渔民都开始信保险了。除了给渔工渔船上保险,投意外险、寿险的也多起来了。”
渔业保险的开展,不仅为渔民的生产解除了后顾之忧,也激活农村的“金融链条——以前,银行认为渔船是高风险的“浮财”,不具有抵押资质,渔民贷款难。开展政策性渔业保险后,即使渔船遇险仍有保险公司的赔偿,因此,只要银行通过审核捕捞许可证、办理好船舶所有权证的抵押登记后,银行就愿意放贷。
推广仍面临一些“瓶颈”
渔船、渔工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的开展有效缓解了渔民因灾致贫问题,促进渔业恢复生产进程,维护了渔区和谐稳定。但这项工作的推广仍面临一些“瓶颈”。
首先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一些法条的规定与现实相脱节,实际理赔中问题不少。比如,目前很多地区没有专业的损失评估机构,渔船出险后,一些渔民因没有足额投保,便采取多报损失的方式获取较多赔付,致使定损困难,理赔进度慢。应尽快通过立法明确渔业保险的相关事项,激励更多的保险公司、金融部门加入到维护渔民利益的行列中。
此外,当前渔需物资价格高位运行,水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因此渔民增收比较困难。相比目前种植养殖类政策性农业保险70%—80% 的保费补贴水平,渔业保险30%的补贴仍显不足。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副总经理李福涵说:“希望国家能适当加大财政补贴的比例,或者给保险机构一些优惠的财税政策,最终让利于民。”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