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都市报资讯:
鱼儿大量死亡,养殖户忙着捞死鱼 |
关注理由:昨日一早,闽江闽清县雄江镇的养殖户发现,水面上漂浮着大量死鱼,情况比前几天严重得多。记者了解到,从上月的28日到昨日下午5点,雄江镇闽江库湾养鱼的200多户人家中,共有33户人家遭受损失,死鱼共计349吨,损失523万余元。
对于雄江死鱼,人们已查出原因,即鱼儿缺氧。养殖密度太大、水浮莲密布、水底垃圾多,导致水体严重富营养化而缺氧。
雄江鱼儿因严重缺氧而大量死亡,已不是第一次,原因也大致相似,人们更关心的是,今后如何避免同样问题的发生。
现场 库湾成批鱼儿翻白肚
雄江镇是水口库区乡镇,当地居民在水库湾内从事网箱养鱼,目前有网箱近一万个。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库湾旁,放眼望去,江面白花花的死鱼,在绿色水葫芦映衬下,格外刺眼。
“从5月28日到今天,很多人家都守着网箱捞死鱼。”许先生也是养鱼户之一,但因他的渔排所处位置离库湾较远,鱼儿供氧还算充足,未遭受损失。他告诉记者,5月28日中午,有人发现网箱内的鱼儿不停地浮出水面,并大口大口地吐水,继而翻白、死亡,但情况还不算严重,“每年端午节前后天气闷热,鱼都会因缺氧死一些,我们没在意。”
然而,昨日凌晨2点多,负责巡逻的一位养鱼户意外发现,大量鱼儿浮出水面并迅速翻白,于是通知大家。养殖户连夜运来水泵、增氧机,但效果并不明显。
养殖户说法 水浮莲“一夜七子”,致鱼而死?
不少养殖户都很无奈:“鱼缺氧,没法控制。因为缺氧死鱼,每年都发生,但今年尤其严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当地的一养殖户说,前几天水口水库放水,水位下降,再加上这几天来天气闷热,水中容氧量随之降低。此外,自从水口水电站建成以来,水底垃圾越积越多,即便发洪水也不易冲除,而垃圾所产生的有机物既影响水质也耗氧,无形中与鱼争抢氧气。
不过,在养殖户看来,鱼儿死亡的“祸首”是大面积的水浮莲,它们这个季节长得最快,鱼就缺氧了。他们甚至用“一夜七子”(即一晚上可生七个儿子)来描述其繁衍速度之快。
镇政府说法 养殖密度太大
有的养鱼户也认识到了自身的原因。一位养鱼户说:“这里的渔排密度大,且网箱里鱼的密度也大。以前我们参加养鱼培训时,专家说每个渔排需间隔100米以上,但随着养鱼户不断增加,渔排间距缩短到二三十米,而且每个网箱里鱼的数量不断增多。”
为什么不降低网箱的密度,减少每个网箱里的鱼儿数量?养鱼户陈先生说,因为库湾的水流平稳,大家都喜欢挤在这里,若把网箱移到开阔的江面上,遇大水会被冲走,只好都挤在湾内。
陈先生说,养鱼密度不能太大,这道理大家都懂,但养得多也就赚得多。这真是一对矛盾。
闽清县雄江镇政府黄镇长说,养鱼的水域,正常容氧量需达2.0以上,但事发后,闽清县畜牧渔业局技术人员检测后发现,在高密度养鱼的网箱中,水的容氧量最低仅有0.5,最高也只有0.9,网箱外的水容氧量却达1.6到1.9,因此水浮莲固然对鱼死有影响,但不是根本原因。
黄镇长还说,网箱养鱼密度太大是造成这次事故的根本原因。他说,按理1平方米的水域只能养20尾鱼,一格36平方米的网箱鱼重量控制在1200公斤左右,但在调查中,他们发现多数渔排1平方米却养60多尾,平均一格网箱的鱼重量达三四千公斤,超出标准3倍多。
据闽清县雄江镇政府提供的数据,库湾的水域面积约为1100亩,养鱼户200多户,其中九成都挤在一块约400亩的区域内,可见拥挤程度。
黄镇长说:“在这一带水域,镇里只控制总的网箱数不超过1万箱,但没对渔排和网箱的密度设限。”
事发后,雄江镇政府相关负责人、技术员及闽清县畜牧渔业局的技术人员均赶到现场,动员养鱼户把网箱拉到开阔的江面上,使鱼儿在容氧量较大的水里得以呼吸,另一方面降低渔排密度,同时鼓励养殖户购买增氧机。
□快刀短评
雄江死鱼给人们上了生态课
两年前的5月份,雄江的鱼儿也大量死亡(本报曾作报道),那时候专家查出的原因是库区水浮莲大量繁殖,鱼儿在跟水浮莲抢氧气的较量中落败而死亡,再加上大量氮、磷等有机物质排入库区,导致雄江鱼儿成批死亡。这一次,雄江镇政府根据当地专家的检测结果给出答案:主要原因是养殖密度过大。
应该说,雄江死鱼,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具体说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结果。流水不腐,原本快速流动的江水,因变成水库而流速缓慢,给水体富营养化提供了条件,上游的污染物排入,加重了水体的富营养化,使得水浮莲得以疯长,消耗了水中的大量氧气。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又注定了养殖户想在最小的水域中养出最多的鱼,相关职能部门又没有对养殖密度进行设限,原本早已不堪重负的库湾,更是问题重重。一场生态问题就此出现。而要避免这种问题的再次发生,绝不是靠某单一手段就能解决,综合的生态问题,应该用综合的方法来解决。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渔药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