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资讯:利润:成本=1:1
光倒刺鲃是一种名优经济江河鱼类,目前成鱼养殖方式主要有池塘养殖、水库网箱养殖和山塘养殖。1988年起,韶关市水产研究所对该鱼进行了开发研究,并在1991年人工繁育成功,1998年开始可以进行生产性繁殖,为该鱼的推广养殖奠定了基础。
“到2000年养成出售时,网箱拿货价达到30多元/斤,而成本仅需6-7元/斤”,韶关市水产管理局副局长廖文卫回忆,看到养殖经济效益不错,许多当地农民便“下水”当起了渔民。网箱养殖户数量由刚开始的3户增加到现在的150多户,网箱面积也由200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2万平方米。
然而,随着养殖量不断增加,价格呈现不断下跌趋势,在2006年跌到历史最低点,网箱拿货价仅为8元/斤,2008年冰灾后,价格回升,目前稳定在13-14.5元/斤。网箱单养光倒刺鲃,一个箱(4×8×3.5米)放大苗800-1000尾,平均1.3-1.5斤的上市规格,则每箱产量可达1500斤左右,养殖成本7-8元/斤,利润与成本比例为1:1。
资金周转缓慢
“水库养光倒刺鲃经济效益不错,但是资金周转慢,生长速度也不如四大家鱼”,韶关市乳源县的养殖户刘明(化名)解释,习惯上,光倒刺鲃苗种有新苗和旧苗之分,新苗是当年5-6月产,7-8月投苗,旧苗是上年的过冬苗、在当年4-5月投苗,新苗需要养殖2年才可达到上市规格,而旧苗也需要一年半的时间,“不是赚快钱的路”。
光倒刺鲃喜栖息于水质清新的水体中,性活跃,游速快,体力消耗较大,野性较强。刘明告诉记者,由于光倒刺鲃生活的水质较为清瘦、加上水库的水温较低,生长速度比四大家鱼慢,“一年中的适宜生长的时期较四大家鱼短,在冬天水温较低时,就几乎不怎么长个了。”
“尽管如此,光倒刺鲃比四大家鱼要好养得多,几乎没有什么病害”,刘明介绍,养殖这种鱼十来年,没有怎么用过药物,几乎是生态养殖,成本主要分摊在苗种和饲料上。
苗种资源短缺
尽管光倒刺鲃已经人工养殖多年,但其苗种资源仍然很短缺,而且资源萎缩相当快。现在90%的苗种是靠江河捕捞而来,只有10%是人工繁育的,长江以南捕捞鱼苗年总产量不超过1000万尾。
韶关市水产研究所所长钟良明回忆,以前绝大部分苗种资源靠江河捕捞,人工每年只能繁育10万-20万尾,占有比例很小。然而,近年来,野生苗种资源呈现几何级数减少,萎缩很快。“江西产区野生苗种产量较几年前就萎缩了几十倍,从去年开始,江西那边就有人向我们要人工苗了”。而在广东地区,野生苗种资源已经衰竭,“现在,一年能在北江找到三五条光倒刺鲃亲本就不错了”。
“今后的发展还是要靠人工苗。”钟良明表示,作为光倒刺鲃最大的人工苗供应地,韶关水产研究所每年也仅能繁育人工苗100万尾,尽管珠江所、梅州所、肇庆所等地都有少量人工苗供应,但是对于强大的市场需求,这是远远不够的。
“繁育技术成为光倒刺鲃推广养殖的瓶颈”,钟良明解释,光倒刺鲃的人工繁育技术要求高,操作繁琐,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大,“一条鱼要5个人操作”。每尾鱼一次产卵2000个左右,到最后孵化成鱼苗仅有1000尾,综合成活率才50%,从而限制人工苗的大量繁育。
“在人工繁育过程中要把好三关,一是亲鱼成熟培育技术,二是亲鱼成熟度鉴别,三是鱼卵孵化技术。”钟良明告诉记者,该鱼对生殖的生态环境要求较高,投喂单纯饵料不易性成熟,在培育亲鱼时,要模拟其生态环境,投喂小鱼小虾以及各种植物性饵料。
钟还介绍说,由于光倒刺鲃腹肌较厚,性成熟时也不易见腹部胀满感,从而不易判断性成熟期,“要有一定的经验才能看出来”;在孵化鱼卵时,前期要使用流动微水孵化,后期使用静水孵化,而在使用流动水和静水孵化的时间点的判断上,许多人都不能熟练掌握。以上的种种技术操作难点是造成光倒刺鲃人工苗产量小的原因。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养殖综合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