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资讯:
深圳人口述历史14
约访“老沙井”陈照根,记者没想到难度这么大——差一岁就步入古稀之年的他,不是在台山蚝基地忙活,就是在别处参加养蚝技术交流会议……最后,记者利用沙井水产公司开会的间隙,才找到这位老人。
深圳沙井蚝有着千年的历史。沙井蚝能发展至今,是一代又一代沙井人不懈努力的结果。陈照根就是其中的一位。与老一辈沙井人一样,陈照根与沙井蚝打了一辈子交道……
蚝船共用互助养蚝
沙井养蚝有着千年历史。我是沙井壆岗村人,一辈子与沙井蚝打交道,亲眼目睹了沙井蚝业在当代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土地改革,蚝民有了自己经营的蚝田。不少蚝民虽有蚝田但无蚝船,照样难以发展养蚝业。养了几十年蚝的蚝民陈淦池,1953年底带头组织起沙井第一个互助组,蚝船大家共同使用,解决了没有蚝船的蚝民的实际困难,使养蚝业较之过去有了发展。
之后,其他蚝业互助组相继成立,又逐步发展成初级合作社。1956年,沙井两个蚝业初级合作社合并,成立了沙井蚝业高级生产合作社。蚝业高级合作社实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记工分,然后按劳动力出勤数和劳动日值进行分配。这种新的组织形式,一开始还是调动了蚝民的养蚝生产积极性,那几年,蚝业大丰收,蚝民的收入也直线上升。
多国专家到沙井学养蚝
1956年,沙井蚝业合作社被评为“模范合作社”,1957年,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集体单位”,合作社主任陈淦池作为代表,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大会期间,陈淦池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并合影留念。这件事情,在当时的沙井几乎无人不知。
1960年,宝安县挑选出100多名优秀积极分子、进步青年,到食品、百货、水产等行业工作。沙井公社有5个人入选,我幸运地成为其中一员。经过培训,我被分配到水产局的沙头角水产站,担任了半年出纳后,又调回沙井水产站,任出纳、物价员。
在沙井蚝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它的名声也传到了世界上。那时候,苏联、日本、越南等国的水产专家,都慕名到沙井考察,学习了解沙井的养蚝技术和经验。上世纪60年代,越南多次专门邀请我们的养蚝技术员,帮助他们开发养蚝业。在越南广宁省海防的腾江、争江入海口海区一带,我们成功帮助他们育苗采苗,开发出大片的养蚝海区,为当地培训了大批养蚝专业人员,使养蚝业在越南得到发展。
蚝民收入高于农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沙井蚝罐头与南山桃、大鹏鲍鱼、福永虾米、东门老街云片糕一起,被誉为“深圳五宝”。沙井蚝和福永虾米还是中央有关部门直接定价的两样深圳特产。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深圳五宝”中的四宝“凋谢”,惟有沙井蚝保留下来了。沙井蚝个个都想吃,本地人却很难吃到,为什么?少!物以稀为贵,沙井蚝大部分出口创汇了。
从1951年到1961年十年间,沙井蚝的价格基本保持不变。冬季出产的品质较好的蚝,价格维持在108元一担(50公斤),小蚝价格也要70元到90元。1963年,蚝价开始猛涨,涨到180元一担,此后这个价格一直维持到了1978年。
虽说价格较长时期不变,但作为物价员,我还是有很多事情要做。每年、每季,乃至每月、每天,养蚝所用的原材料、运输成本,每一单位消耗的成本,都在发生变化,我都得一一取样,以便为价格的调整做好数据资料。简单讲,没有过硬的数据,收购员与蚝民之间的矛盾就很难解决。每天,水产站有1500担熟蚝的交易量,这些熟蚝大约需要3000担到3500担生蚝制成。蚝品含水多点少点,等级就有差别,价格出入就很大。收购员和蚝民常会为级、价发生争执,这时候,物价员提供的数据,就成了解决矛盾的良方。
不仅如此,物价员当时还承担着采购、供应的角色,所有有关蚝的生产选用的原材料,从作为养蚝附着器的石头和水泥件,到蚝民头上戴的斗笠,编织渔网所用的材料,都要由水产站提供,而这些东西,我们要到全国各地去购买。那时,全国的路况都不好,车辆也差,路途远加上时间长,每出一次差回来,我全身的骨头都象快散了架一般。
那个年代,耕田的农民每天最多能赚几毛钱,蚝民每天收入最高能达到3块钱,而我月工资能拿到32元,当时算是高收入了。
异地养蚝喜获丰收
改革开放后,深圳及周边地区大量引进企业,海水水质受到污染,直接影响蚝的正常生长和品质。1984年起,沙井蚝田每年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死蚝现象,蚝的生长周期延长,蚝的质量下降,养蚝成本加大。千年名蚝面临着生死抉择。
怎么办?蚝民祖辈积累的养蚝经验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我们水产公司的总经理陈沛忠拍板,实行异地养殖沙井蚝!
其实,早在1984年,面对海水污染的窘境,我们就已经有意识地探路,组织部分有经验的蚝民,北上广西、东走汕头,西下湛江,几乎跑遍了广东、广西沿海的每一个海域,进行调查分析,寻找最合适沙井蚝栖息的新基地。最后,我们把视线聚焦在台山市一个名叫中门海的海区。这里海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基本符合沙井海面蚝养殖区的条件。经过长达两年的时间,终于采苗育苗成功,成蚝长成。三年之后,成蚝育肥开壳,经化验分析,其体形、鲜洁度、营养物质含量、口感等各项指标,都基本与沙井本土养殖出的蚝一样。
沙井蚝异地试验养殖成功了!我们兴奋得不得了。到台山生蚝养殖基地,我们经常是一天跑来回也不觉得累。
在此基础上,陈沛忠和我又到中门海附近的台山沿海海域镇海湾、下川岛独湾等海区,与当地渔民村民合作试养沙井蚝,均获得成功。蚝田面积由开始的500亩扩大到2000亩,而后又扩大至3000 亩。异地养殖沙井蚝正式拉开了大幕。
上世纪90年代,沙井蚝业养殖大规模转移,主要集中放养在台山市镇海湾出海口沿海海域。此后的几年里,蚝产量飙升,到2000年鲜蚝产量达120920担,比沙井蚝业大转移的1991年增长5.5倍,创下沙井产蚝的历史最高纪录。养殖总面积达10万亩,比沙井蚝田最多时的6万亩增长1.6倍多。2005年我做过一个统计,当年沙井蚝异地养殖鲜蚝总产量超过20万担。新中国成立后,沙井蚝产量最多的是1957年,而上述产量相当于1957年的2.75倍。
沙井蚝是深圳一宝。为了它的传承,我尽了自己的努力。现在,我还在为沙井蚝尽我全力。我这辈子,最不愿看到的,就是沙井蚝在我们手里消失,最乐意看到的,就是它的良好的生存和发展。
□人物印象
养蚝入迷乐此不疲
上世纪70年代,陈照根提出设立帆船牌沙井蚝油商标标识,80年代开始,他为沙井蚝的供销经营在全国奔波,每年带供销员参加全国糖酒交易会,并与台山当地养蚝户合作养蚝,经过十多年努力,终于在台山市建立起沙井蚝养殖基地。
陈照根1940年出生,1960年参加工作。退休之后,他没有像许多老人一样打打牌过轻闲日子,仍然在忙着研究新的蚝产品、新口味,以及新的保鲜技术。“如果冷藏,蚝的品质会改变,如果保鲜,生蚝会脱水。”在谈话中,陈照根时时提及养蚝遇到的问题,他觉得,当务之急就是破解这些难题。准备干到什么时候?老人笑着说,只要腿脚还能走,他就要干下去。脸色红润、讲话铿锵有力的他说,谁让沙井蚝是千年的老品牌呢。
深圳本地居民的那种务实淳朴、干劲十足、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老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水产人物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