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斑点叉尾鮰(Ictaluner Pwnctatus)是一种成功的国外引进品种,在四川省已形成规模化养殖,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今年4月份,在四川省三台县鲁班水库、简阳三岔水库和石盘水库等先后暴发一种传染性鱼病,具有发病突然,死亡率高,传染快等特点,给当地的养殖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具不完全统计,直接经济损失已高达100万以上。
为了控制该病在四川的流行,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四川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及时组织专家到现场会诊,并将病样及时送到深圳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和四川农业大学鱼病防治中心进行分析鉴定,进行了药物敏感性试验,鉴定为细菌性疾病,专家们对防治该病提出了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各地及时采取了治疗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为了使更多的养殖户了解和认识该病,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及早发现和预防,减少经济损失,确保斑点叉尾鮰养殖在全省的健康发展。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流行病学
该病对斑点叉尾鮰鱼苗、鱼种和成鱼都可以感染,发病水温在18℃以上,病程2-4天,死亡率可达95%以上。
二、症状与病理变化
发病初期病鱼表现为:游动缓慢,靠边或离群独游,食欲减退或丧失,很快发展为鳍条变白,鳍条基部充血、出血,下颌充血、出血,体表出现大小不等的、色素减退的圆形溃疡灶,大的溃疡灶直径3cm,小的溃疡灶直径2-3mm;严重时,病鱼的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突。鳃发白,其上粘附大量粘液。部分鱼可表现为头向上,尾向下,垂直悬浮于水体中,最后病鱼沉入水底死亡。解剖病鱼主要表现为:腹腔内充满大量含血的腹水,胃肠道内没有食物,胃内充满大量白色浓稠的粘液,粘膜充血、出血,肠道充血、出血,肠壁变薄,肠腔内充有大量含血的粘液,肠道发生痉挛,于后肠可见1-2个肠套叠。肝肿大,颜色变淡,质地变脆,脾、肾肿大淤血,呈紫黑色。部分病鱼可见鳔和脂肪充血、出血。
三、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投喂营养全面的饲料,以增强鱼体的抵抗力。
2.加强预防工作,由于该病具有发病突然,死亡率高等特点,因此对该病的防治应注重平时的预防,一方面应对水体和鱼体消毒,可采用氯制剂、碘制剂和季铵盐类消毒药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另一方面可在此病流行的季节投喂药饵预防,每半月至20天投喂一次。
3.及时治疗。由于该病病原菌对目前使用的多种鱼用药物不敏感,治疗效果往往不佳。目前,四川农业大学鱼病防治中心在病原分离和药敏感实验的基础上,研制了一种高效的防治药物,通过临床试验,效果显著。治疗可采用该药制成药饵投喂,5-7天一个疗程,严重者可连用2个疗程。
相关资料:2003年4-10月全国30个省(市、区)对68种水产养殖品种的病害进行了监测,共发生了145种病害,因病害造成水产养殖直接经济损失105.8亿元。我省在10个市、州,对16个水产养殖品种病害进行了监测,共发生了29种病害,造成水产养殖直接经济损失463.27万元。可见水产养殖病害预防和控制,在生产中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农业部渔业局)
南方渔网编辑:寒星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