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娃娃鱼”:繁殖尾数在陕南激增
发布时间:2009/4/22 来源:陕西日报 编辑:admin
我来说两句(0)
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宁陕将人工饲养的大鲵放归自然
    目前,陕西省宁陕县已发展有繁殖能力亲鲵500多尾、后备亲鲵1500尾,商品鲵及幼鲵20000多尾。县上还制定了大鲵养殖发展规划,从今年开始到2012年,全县建成规模化大鲵养殖场20个,发展养殖企业100家,养殖农户超过1500户,年产大鲵种苗16万尾,养殖商品鲵15万尾,实现年产值3.2亿元,农民增收1.5亿元。
    暮春时节,走进大山深处的宁陕县城关镇龙泉村大鲵驯养繁殖场,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30多名工人正热火朝天地忙着平整场地、修砌池。龙泉大鲵养殖场扩建项目的完工,标志着宁陕大鲵养殖产业园基本建成。
    从仅有7组繁殖亲鲵到人工繁育成活幼鲵15000尾,从取得《大鲵驯养繁殖许可证》到获得《特种珍稀水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从大鲵驯养繁殖场到一个年产值超过3亿元大产业的异军突起,辐射和带动了整个安康大鲵养殖产业发展。
    到2008底,安康市境内经省渔政主管部门批准办证的大鲵驯养繁殖企业达到7家,其中3家在宁陕。宁陕县大鲵养殖户达到260余户,大鲵存量超过25000尾。
    利用是为更好地保护 
    大鲵,俗称娃娃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我国特有的有尾两栖动物,也是世界现存两栖动物中体型最大、寿命最长的古老动物,有“活化石”之称。由于其具有极高的食、药用和观赏价值,曾经在一些地方遭到大量非法捕杀,加之栖息地丧失和减少,野生大鲵数量锐减。加之适宜大鲵栖息的环境遭到破坏或减少,几乎濒临灭绝。1988年,我国将大鲵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多年来,在野生大鲵保护上,存在教条主义的问题,”宁陕县渔政站站长周淼进一步解释说,过去在大鲵保护上,一直采取管死的办法,禁止捕杀、贩卖大鲵,也不准个人养殖大鲵。这样一来,不仅野生大鲵保护的效果不尽人意,而且种群数量恢复缓慢。
能不能走一条 “以利用促保护”的路子?
    从2000年开始,宁陕县先后建成以龙泉大鲵驯养繁殖场为龙头的大鲵驯养繁殖场3家,到2008年全县大鲵驯养存养量增长近20倍。2008年10月27日,安康市首次大鲵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在宁陕县上坝河实施,200尾人工驯养繁殖的大鲵回归了大自然,种苗全部由龙泉大鲵养殖场提供。
    据宁陕县龙泉大鲵驯养繁殖场负责人陈玖安介绍,目前国家已批准大鲵子二代上市食用,也就是说大鲵可以上餐桌了。龙泉大鲵养殖场已于2008年取得经营利用许可证,并在全省30多家酒店成功销售,成为陕西目前唯一一家成功经营利用的企业。与陕西某生物开发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大鲵烫伤药品、化妆品、保健品已进入中期试验阶段。 
    三种养殖模式促农民增收 
    宁陕县自然生态环境较好,冷水资源十分丰富,非常适合发展大鲵养殖产业。而且大鲵人工繁殖技术已经成熟,形成了全人工、原生态和仿生态等3种大鲵繁育技术模式。
    在宁陕县城关镇旱坝村谢成学家,院子一侧有一个鱼池,一群半尺长的鱼儿在水中游弋;走进大鲵养殖室漆黑一片,循着手电光望去,屋子里建有11个贴着白瓷砖的水池,墙壁上的11个水龙头水流不断,各个池子里大小不一的大鲵正在“午休”。谢成学介绍说,他这种养殖方式属于仿生态模式,院子里的鱼池是饵料池。大鲵每天只进食一次,只在晚上喂,大的喂院子里养的鱼,幼鲵喂配置的营养液。
    “养娃娃鱼既不要多大的场地,又不费多少劳力。”龙泉村村民王明强坐在堂屋里,一边说,一边给塑料箱里的大鲵换水。从出苗到养成商品鱼一般是3年时间,像这种全人工(也叫散养)模式投入比较小,按当前最低市场价格1500元1市斤计算,每条娃娃鱼的纯利润在2000元左右。而大鲵原生态养殖模式,据宁陕县渔政站站长周淼介绍,就是大鲵养殖场全部按照大鲵在野外的栖息环境设置,这样养殖的大鲵品质最好。
    从2007年起,宁陕县把大鲵养殖作为发展“一村一品”的重点产业之一,在城关镇的东河流域建设龙泉大鲵养殖产业园,成立了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农户的商品化养殖模式,大力发展大鲵养殖。目前,全县已经发展有繁殖能力亲鲵500多尾、后备亲鲵1500尾,商品鲵及幼鲵20000多尾。县上还制定了大鲵养殖发展规划,从今年开始到2012年,全县建成规模化大鲵养殖场20个、发展养殖企业100家、养殖农户超过1500户,年产大鲵种苗16万尾、养殖商品鲵15万尾,实现年产值3.2亿元,农民增收1.5亿元。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