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日报资讯:
近日,河池网网友“剑胆琴心”在“河池论坛”上发帖,称大化瑶族自治县北景乡网箱遭神秘小螺“附身”,不堪重负沉入水底,求助网民和专家解答。此帖一出,引发网友热议。此螺是何种生物?危害究竟多大?4月15日,记者实地进行调查采访。
“螺”害触目惊心
当天,在北景乡领导的指引下,记者驱车前往该乡最大的生态网箱养殖地——平方村。一路上,被“螺”损坏的网箱残骸随处可见,木架、网线、泡沫桶等零散地漂浮在河面上。
行至平方村村口,只见一个网箱的中间位置已断裂沉入河里,只露出两边的木架,其中一木架上放着一张附满褐壳水生物的渔网。当地人将此生物俗称“螺”,“螺”壳长约2至3厘米,它们成群依附在网上,形成不规则的条状。此“螺”依附性极强,用手拉扯数次也难以扯落。据村民介绍,必须把渔网连“螺”曝晒几日,再用铁锤等敲打方可敲落。
据悉,北景乡现有10个村,其中7个村进行生态网箱养鱼和围栏养鱼,共8000多个网箱、56处围栏、面积2.5万亩。此“螺”入侵后,养鱼户全部受灾,但受灾程度因养殖方式各异。受灾最重的平方村,2200个网箱已有1000多个网箱沉底,直接经济损失达200多万元。该村六鲁屯村民韦厚辽,2007年30个网箱被“螺”入侵,一年就损失7万多元。
相关部门的统计表明,自2007年来,此“螺”已导致岩滩库区3000多个生态网箱毁坏沉没,累计损失产量3000吨以上,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若把围栏养鱼受灾考虑在内,损失则更大。
“螺”叫淡水壳菜
记者从大化县水产畜牧兽医局获悉,3月1日,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水产研究所鱼病中心、渔业环境检测中心等部门派出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到岩滩库区对“螺”害进行调查,并采集“螺”的样本和水样。
经检测,专家组初步认定,此“螺”学名为淡水壳菜,属淡水附着贝类,以滤食水中的有机碎粒、藻类及低等动物为饵,繁殖能力强,可在任何硬质表面生长。
专家认为,淡水壳菜大规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电站大坝减少了以淡水壳菜为饲料的鱼类摄食,切断这些鱼类繁殖的洄游通道,加之电、炸、毒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使淡水壳菜天敌数量减少,造成这起生态灾难。
专家介绍,淡水壳菜成灾主要表现为,附着在网箱和围栏的网纲、缆绳、网片及竹木上,造成网箱、围栏因浮力不足而下沉。一般网箱下水后半年,每个网箱附着的淡水壳菜可多达2吨,导致网箱下沉。养殖的鱼觅不到食,最终因饥饿或缺氧死亡。随着淡水壳菜不断繁殖扩散,其危害程度日益严重,可能扰乱低层食物链,导致一些生物族群的减少或消失。
除“螺”尚待时日
据悉,淡水壳菜目前不仅危害岩滩库区,还在广西各大中小型水库以及江河中出现,成蔓延之势,相关部门尚未找到简易速效的防治方法。
在岩滩库区,一些养鱼户为防止网箱下沉,采取人工定期清理淡水壳菜的办法,但所耗费的资金和人力加重,增加了养殖成本。网箱生态养鱼周期为2至3年,需要清理5至6次,每箱额外增加投资1000至1200元。
专家组建议,最有效的办法是在养殖水体中混养淡水壳菜的天敌——青鱼,放养规格为20厘米/尾以上鱼种。每个生态网箱投放5至8尾、围栏养鱼每亩水面投放10至20尾,利用青鱼吞食淡水壳菜,减少依附量,降低危害程度。
对此,大化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韦冠勇称,近年来,因青鱼每尾鱼苗需7元,当地渔民无法承受高养殖成本;而岩滩电站拦坝造成水流速度慢,影响原有青鱼繁殖,加上人工捕捞,岩滩库区青鱼濒临灭绝。
专家组提出,养鱼户定期换箱养殖能起到辅助作用。每隔3至4个月换一次网箱,把原来养殖的网箱拖上岸暴晒5至7天,将附着的淡水壳菜打落,可有效防止网箱下沉。
目前,大化县正在动员养鱼户开展生产自救,包括清理网箱、购买青鱼苗进行人工培育等。业内人士称,依靠人工养殖青鱼达到生态平衡,至少需要2年的时间,对库区渔民来说,这将是一场持久战。
评论列表 | |||||||
|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病害动态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