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新华网资讯:土地平旷,楼宇俨然,阡陌交通……这里是台湾中南部一个普通的乡镇——台南县学甲镇。4月16日,冒着霏霏春雨,本社记者来到学甲,探访这个以虱目鱼养殖加工为主业的小镇。
来到镇公所门前,“欢迎新华社记者莅镇采访”几个大字以及冲天而起的礼花,让我们迅速感受到台南乡亲们的质朴和热情。黝黑健壮的镇长谢财旺用带着浓浓闽南腔的话语,给我们介绍学甲镇的历史和现况。
方圆约54平方公里的学甲镇位于台南县北方偏西,北临嘉义,虱目鱼、蒜头、稻米和皮蛋是这里的主要特产。
虱目鱼肉质肥腴细腻,营养价值高,是台湾最有代表性的食用鱼种,素有“台湾家鱼”、“台湾第一鱼”之称,也是国际市场上畅销的鱼类之一。其名字的由来也颇为传奇。
相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吃到这种鱼后,觉得特别鲜美,便问是“什么鱼”?因为闽南语“什么”与“虱目”谐音,当地人误以为郑成功是在给鱼赐名,遂将这种鱼称为“虱目鱼”并沿用至今。虱目鱼迄今在台湾已有300多年的人工养殖历史,其养殖、食用、产业的种种文化,已深深融入中南部民众的生活之中。
时近午饭时间,主人一边给我们聊“鱼经”,一边端上新烹调的虱目鱼菜肴让我们品尝。陪同接待的镇农会李顺治先生告诉我们,虱目鱼的常见料理方法就有10多种:肉质最佳的鱼肚部位可以用来汆汤、煲粥,多刺的鱼背可以用来做弹性十足的虱目鱼丸或炸鱼排,鱼皮、鱼肠、鱼头等都是名菜,鱼骨头也能拿来熬制高汤……
感受了特色十足的虱目鱼食文化之后,记者在谢镇长等人的陪同下深入到鱼塭、地头采访。学甲的经济不算发达,年轻人大多去了都市发展,现有的约2.8万人大多以农渔业为生,而其中约三分之一人口的生活与虱目鱼息息相关。
虱目鱼的采收时间多为深夜或清晨,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养殖户的描述,感受他们采收时的忙碌和喜悦。捕鱼前三、四小时要先“弄鱼”,目的是让受惊的虱目鱼排掉肠内粪便等杂物。常见的“弄鱼”方法是用机动竹筏在鱼池周围急速行驶,那时虱目鱼会纷纷跳出水面,场面十分壮观。
学甲镇养殖的虱目鱼大多销往当地一家名叫洽通实业的加工厂。工厂总经理陈清岳、副总经理黄锦源早些年都曾在大陆居住、经商,后回到家乡全力经营这家工厂。10多年下来,这家厂如今已基本整合了当地虱目鱼从养殖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销售市场则以台湾全岛为主,也有一小部分销往北美地区。
记者一边参观冷冻仓库,一边听黄锦源给我们介绍虱目鱼加工过程中的有趣细节。为了解决虱目鱼刺多、食用不便的难题,工厂引进的专业技师通过细致操作,将虱目鱼身上的鱼刺全部剔除。为了提高效率,每条鱼均由4名技师依序处理,约10分钟即可完成。而长年累月“解鱼”的技师们,对每条虱目鱼身上鱼刺的数量也都一清二楚。“每条鱼有262根刺,有了这个数字,基本上也就不会出现‘漏网’之刺了!”
据了解,这家工厂目前的主要产品包括整鱼、剔除鱼刺后的鱼肚以及鱼柳、鱼皮、鱼丸、鱼罐头、鱼骨精力汤等,每年的产量约有5000吨。工厂还正与岛内高校合作研发具有滋补作用的“虱目鱼精”,不久就有望量产、上市。
谢镇长介绍说,虱目鱼产业目前已成为学甲镇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而现在岛内市场基本已经饱和,一旦碰上丰年滞销时,养殖户们往往会出现亏本,“所以大家特别希望能把虱目鱼丸等产品打入大陆市场,这样我们就不愁销量,镇民们还会加大投入,收入也会跟着增加了。”谢镇长的脸上满是诚恳,“对于我们这样并不富裕的乡镇来说,只要每年能多赚点钱,老百姓就很开心了。”
陈清岳也告诉记者,现在台湾虱目鱼产品进入大陆市场在运输上已没有问题,只是由于水产品关税较高,因此大量“登陆”仍有困难,“所以我们都盼着两岸之间赶快消除贸易上的障碍,让我们能把虱目鱼产品大量推向大陆市场,也让大陆同胞能多尝尝我们美味的虱目鱼”。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