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承担的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史氏鲟全人工繁殖研究”在京通过专家组验收。这是国内首次成功完成的史氏鲟全人工繁殖试验。从人工授精的史氏鲟鱼苗开始,历经7至8年的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培养,使之成为性成熟的亲鱼,并采用人工繁殖技术繁育出子二代,是鲟鱼养殖的重大突破。这项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鲟鱼研究及养殖事业跨入新的阶段。
鲟鱼被称作“活化石”,其肉和卵均为高档营养食品。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变和人类活动影响,全球的鲟鱼资源急剧下降,现存的28种鲟鱼中有13种受到严重威胁,2种已濒危,已无法为人类提供足够的鲟鱼产品。因此,“世界濒危动物贸易公约组织(CITES)”将全球28种鲟鱼全部列为保护对象。
从1988年开始,我国有关科研及生产单位开展了以史氏鲟增殖与人工养殖为目标的科研与试验。进入20世纪90年代,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组成了精干的鲟鱼项目组,开展了以鲟鱼营养需要、亲鱼活体取卵技术及仔、幼鱼培养技术等研究内容为重点的科技攻关。1992年,在黑龙江所的实验室里,用人工配合饲料驯养史氏鲟幼鱼首次获得成功,使对史氏鲟的研究从单纯的资源增殖研究进入到规模化人工养殖和增殖研究并行的阶段。在随后的几年中课题组又陆续完成了“史氏鲟幼鲟养殖技术研究”,“史氏鲟苗种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研究”,“鲟鱼活体取卵手术技术的研究”等多项研究。攻克了史氏鲟幼鱼驯化难题,成功进行了活体取卵手术,实现了不同水域、不同养殖方式的养殖,同时带动了其他鲟鱼类的养殖。
目前鱼苗来源主要是采捕黑龙江的野生史氏鲟亲鱼进行采卵后再人工孵化出鱼苗,或从国外进口其它鲟鱼苗。实现史氏鲟和引进鲟鱼种类的全人工繁殖,将彻底解决我国鲟鱼养殖业中苗种供求矛盾。全人工繁殖的成功将不必再从江河中捕获成熟亲本;同时人工繁殖的鱼苗放回江河。对生态修复、濒危物种和环境保护,均具有划时代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