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陕西日报资讯:记者从日前召开的陕西省渔业暨技术推广工作会议上获悉,通过发展生态渔业和健康养殖方式,陕西渔业加快调整结构,境内水产品质量安全有效提升,为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贡献显著。目前,重点技术推广项目已覆盖全省10市36个县区,达3.07万亩,使渔民增加收入1000多万元。
水产品质量安全关系消费者切身利益和行业健康发展,渔业主管部门以此为核心,从源头抓起,一方面推进了渔业生产结构调整,一方面初步建立起水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体系。
发挥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网络和人才优势,在全省范围实施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推广,渔业已然成为促农增收的一个新亮点。省上重点组织池塘无公害养殖、秦巴山区冷流水养鱼、稻田生态养鱼、陕北库坝生态养鱼等四个重点技术推广项目,有6家水产养殖场获得“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称号。有36个产地、50个水产品通过农业部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认定面积占全省精养池塘面积的61.8%。西安、汉中、宝鸡、安康等市结合不同的水资源禀赋,积极开发鳟鱼等名优水产品养殖,并力推休闲游钓,促使渔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渔业部门在有序开展病害测报、环境监测的同时,规范养殖者生产行为,多渠道减少投入品对养殖水体的污染。在质量安全制度规范的执行层面,着力开展农药残留整治,指导渔民规范用药,上年度,全省共检疫鱼苗30批次、近2亿尾,查处禁用药品10余吨、渔业污染事件6起,为渔农挽回经济损失800多万元。
将质量安全监控延伸到流通环节,在市所在地和县乡(镇)实行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对入境水产品严格把关。上年共抽检市场水产品160多批次、超过1.2万吨,其中西安市场的样品合格率在全国水产品质量抽检中名列前茅。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