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2005-5-18)目前,不少细心的市民发现,市场上直径8厘米以上的大扇贝较往年多了不少,而最近五六年来大扇贝的身影难得一见,充斥水产摊位的多是四五厘米的小家伙。扇贝养殖,经历了大批量死亡的病害打击,目前产量正缓慢回升,大连水产研究所的杂交扇贝技术帮我市养殖户初渡难关。
大约从1999年开始,我国扇贝养殖遭遇大规模病害,年产量从高峰时的75万吨骤降到2003年的5万吨。尤其到了扇贝长到8厘米左右即将上市的时候,往往一夜之间死了大半,扇贝成活率最低时降到10%。有的养殖户一网下去,打上来的几乎全是死扇贝。为躲避风险,很多养殖户在扇贝刚长到四五厘米时就打捞出售。
大连水产研究所所长赵洪恩下决心攻克这个难关,在市科技局的支持下立项研究扇贝新品种培育。2003年年初,他用从日本专门购买的3000个扇贝,与大连本地的栉孔扇贝进行种间杂交,期望打破扇贝近亲繁殖的局限,提高种子质量。当年4月,杂交扇贝稚贝出池量达到两个亿,平均每立方水体多出200万个,更重要的是,杂交扇贝抗病能力增强。扇贝成熟期为18个月,从水产研究所购买杂交扇贝做种子的养殖户,陆续尝到了甜头,杂交扇贝成活率已经上升到50%左右。因此,一些养殖户敢于冒风险,将扇贝养殖到8厘米以上才出售。正是这样,如今市场上大扇贝的身影才多了起来。
赵洪恩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目前正集中精力研究进一步提高杂交扇贝成活率,提高生长速度。(大连日报)
采集:姜玲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