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鱼网资讯:
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野外考察项目专家林植为本报“寻找与保护本土珍稀物种”提供了一条线索:被称为“淡水中珍贵稀有原住民”的中国斗鱼,随着池塘水田的大量减少,现已几近绝迹。
色彩斑斓的水中斗士
难得一见
林植告诉记者,在闽南和台湾的一些溪河、池沼、沟渠和稻田里,生长着一种体长六七厘米,口小、嘴短、眼大、体色赤褐的斗鱼,它身上有十多条蓝绿色斑纹横带,鲜艳夺目。因为生性倔强好斗,人们称它为“斗鱼”、“打架鱼”,厦门闽南和台湾则称之为“中斑”或”“丁斑鱼”、“三斑”。上世纪60年代,在集美乡间的池塘水田中,不时可见斗鱼的身影,最近几年却难得一见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成员曾多次在岛外寻找,拍了很多照片,但经专家鉴定,都不是斗鱼。
读者林长华对儿时抓斗鱼的快乐记忆犹新:斗鱼的巢由一个个带粘液、不易漂散的小气泡堆集而成,人们找到它们的“居住区”后,习惯用手指插进气泡轻微抖动,同时用舌头与上颚发出“笃、笃、笃”的声音。过一会儿,斗鱼便会循声游来。这时,迅捷出手,用双手并拢捕捞,或以网兜捕捉。回家后把善斗、漂亮的雄斗鱼放在鱼缸中,供给饭粒或死苍蝇等“饭菜”,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便可让它“出征”了。斗鱼打斗场面之激烈不亚于拳王争霸:双方张鳍鼓鳃,昂首怒目,你咬我的头,我咬你的嘴,或头对头顶撞,或嘴对嘴紧衔。时而左右追逐,时而上下翻滚,宛如水中芭蕾。
斗鱼还是环保卫士和消灭病虫害的能手,在污水中也能生活,喜欢吞食孑孓、蚊蝇。
池塘消失
水生动植物失去栖身地
漳州农校高级讲师苏松池认为,斗鱼的难觅和池塘这一独特生态环境的消失有直接关系。
池塘和沼泽、湿地等一样,是地球的“肾脏”。池塘、沼泽、水田里生存着多种水生动植物,形成一个独特的生物圈:鱼类有斗鱼、红目呆(俗名)等;植物类有芦苇、睡莲等;鸟类有红冠水鸡等;爬虫类有花浪蛇、草花蛇等;两栖类有沼蛙、树蟾、牛蛙等。
苏松池分析,大部分池塘的形成,是为了方便人类取得水源。随着自来水管道的铺设,人类已无须依靠池塘的蓄水能力,许多池塘被填平而消失。还有许多池塘被“水泥化”了,水生动植物失去了栖身之地。
有幸保存的池塘,正遭受严重的污染。池塘具有自净能力,能分解、消耗水中的物质。但过量的工业废水、家庭污水以及肥料、农药排放到池塘中,远远超过池塘本身能自净的负荷量,于是有毒物不断累积,水质富营养化,造成生物死亡,藻类繁生,池塘生态体系瓦解。
外来物种的入侵也破坏了池塘生态。福寿螺、水浮莲等是现在池塘常见的生物。它们属“外来物种”,在本地没有天敌,生长良好又繁殖迅速,占领池塘原有生物的生存空间,让“原住民”活不下去。
苏老师说,斗鱼对生存环境要求并不苛刻,生命力颇强,在无干扰的自然环境中,繁殖能力颇强。如果有适合的栖地,保育本种并不困难。因此,保护斗鱼,当务之急是保护栖地。台湾已开始尝试进行保种复育。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水族资讯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