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日报资讯:
蛏农改行前半生养蛏后半生养鸭
水头滩涂附近养鸭场,四五千只鸭母是村民老王4年前开始养的。获悉记者来意,55岁的老王放下手中的家什,打开了话匣子。
“我养了半辈子蛏,最好时年创收10万元,但那已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光景了。”遥想当年,老王唏嘘不已。当年老王也算是村里的养蛏大户,养殖规模10余亩。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末,老王养蛏的规模越来越小,直到4年前,老王改行,把自家已不多的蛏田送了人。尽管目前老王养鸭规模四五千只,年收入有7万多元,但还不及当年养蛏的收入。
“刚成活不久,蛏苗就被污水给毒死,没法养。”老王无奈地说。如今,像当年那样每到冬季,各地的蛏商云集水头滩涂的盛景已不复存在。老王告诉记者,现在养殖户不及原来的三分之一。污染之患“蒙冤”的十一孔桥闸
军垦十一孔桥闸,位于水头村东北角,流经桥闸的河流,便是金鸡南高干渠。从原来的清澈见底鱼儿游,到如今黑如浓墨蚊蝇飞,这座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建筑,见证了水头村的沧海桑田。
水头养蛏,最早可追溯到宋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水头村是闽南地区有名的富裕村、明星村,还是全国最大的蛏苗生产基地,所产蛏苗远销广东、浙江、江苏等地。村里滩涂8000多亩,其中4000多亩用于养殖蛏苗和缢蛏;人口6000余人,从事水产养殖的专业户就有1000多户。正常的年景,全村的养蛏收入都在四五千万元。
这一切,因污染而改变。据蛏农们介绍,污染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叶,村民的养殖面积和产量逐年下降,至2004年,全村蛏苗颗粒无收,污染的来源主要来自于上游晋江西滨,造纸、制鞋、制革、电镀和漂染的污水,流经水头村的军垦十一孔桥闸,汩汩地排入泉州湾……
若没有这个军垦十一孔桥闸,污水就不会往水头村过?这样的假设,令桥闸饱受“冤屈”。渔村自救围堰截污期待“复兴”
2006年起,泉州、石狮两级政府实施泉州湾近海治污行动。经持续污染整治,近海海域水质有所改善,2007年起水头村喜获久违的丰收年,蛏苗养殖产值100万元,大蛏养殖产值50万元,并重新成功养殖跳跳鱼。
好景不长。去年11月下旬起,水头村蛏苗养殖户在翻挖滩涂时又发现蛏苗大量死亡,污染仍像幽灵般阴魂不散。在近日泉州人大有关领导视察水头村时,村书记王建元焦急地汇报了歉收年景,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而从去年起,水头村民们也开始了生产自救。
昨日,记者在十一孔桥闸外侧看到,村民自行集资近300万元开展的围堰截污行动,两条数公里长的围堰已基本完成,将2500余亩滩涂怀抱,隔开了右侧行经十一孔桥闸汇入泉州湾南岸的污水。
“若能按计划实施的话,这2500多亩滩涂将基本不受污水影响,蛏苗养殖成活率和收成率将明显提高。”据水头村王副村长介绍,未来考虑将其划为20块,分给村里20个生产队经营。目前,水头村已经与厦门水产研究所专家进行联系,拟通过土质、水质化验,重新规划养殖场地、科学选择养殖品种。而“蛏苗养殖合作社”也正在积极筹备当中。
2500亩,不到原有滩涂的一半。但毫无疑问,这是水头滩涂养殖走向“复兴”的希望。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