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霞浦大黄鱼大面积死亡事件个案,凸显了闽东沿海网箱养殖业的种种积弊。透过此个案,举一反三,改革传统养殖模式,科学重整养殖布局,应是当务之急。
近段时间,大面积的死鱼,让霞浦县沿海养殖大镇溪南镇笼罩着一层阴影,往日喧嚣的东安海面也变得异常沉寂。6月13日,是大黄鱼养殖户莫仁寿一生都难忘的日子,他说:“那一天,我捞死鱼捞得臂膀都肿了,我们兄弟4人投资120多万元养的鱼,3天之内都死光了,真不知道今后该怎么办!” 4800吨大黄鱼死了
7月8日,记者到溪南镇东安海域渔排采访。整个海面上,只有养殖鲍鱼的渔排还有养殖户在忙碌着,其他渔排大都人去排空,只剩下捞起的网衣在随风飘荡。部分大黄鱼幸存的养殖户郭陈联,一边打捞着浮在网箱旁的零星死鱼,一边接受记者采访。
郭陈联说:“东安海域共有大黄鱼养殖网箱2.4万箱,从6月13日发生死鱼事件以来,85%左右的养殖户的鱼全部死光,还好我的渔排靠着航道,30多箱大黄鱼只死了15箱。今年的鱼价肯定会高。”他还告诉记者,这次死鱼事件损失最大的是一位来自连江的养殖户,300多口网箱的大黄鱼全军覆没,损失达400多万元。
据有关部门统计,溪南镇这次鱼灾面积达27公顷,受损产量4800吨,直接经济损失达到5500多万元,许多网箱养殖户面临破产的境地。
都是过度养殖惹的祸 是什么原因使溪南镇的养殖户蒙受如此惨重的损失呢?霞浦县水技站站长江国强分析说,一是养殖区大量网箱连片分布,养殖密度过高,致使原有规划的航道被占用,水流不畅,海水无法正常交换;二是养殖方法不科学,超容量的养殖和长期投喂冰冻饵料,残饵堆积,形成黑化淤泥,成了病菌滋生的温床,这是鱼病频发的主要原因;三是6月以来大雨连连,一万多亩成熟的海带无法采收,大部分海带尾端溃烂,进一步恶化水质,导致死鱼事件爆发.
溪南镇东安浅海养殖面积约1平方公里,有网箱4万多箱。按规定,连片的网箱区应留出20—50米宽度不等的多条流水通道,每500个网箱应留出20米的流水通道,每200个网箱要间隔10米,以保证水流通畅。可这里的网箱却密密麻麻连成一片,就像一座海上城市。鱼排过于密集,水流减缓,加上长期以来养殖饵料是冰鲜小杂鱼,养殖户投饵喂养时往往投放过量,大量的残饵、剩饵经过多年的沉淀,致使海床上升。退潮时,靠近岸边的网箱箱底经常触底,随着鱼群的搅动,各种病菌充斥水中,鱼群病害传播快,感染率高,危害大。一位潜水员说:“一个已养殖6年的网箱区,海底竟有5米多厚又黑又臭的淤泥。”
10年前,溪南镇沿海水质清新,位于东吾洋和管井洋之间,水深流缓,十分适合大黄鱼网箱养殖。随着水产养殖的升温,部分养殖户无序无度盲目发展网箱养殖。有的甚至占用航道养殖,成千上万个网箱连片设置,造成水流不畅,削弱了海洋的自净能力。
目前,东安海域浅海地带有4万多网箱,已大大超过海域的容纳能力,水质受到了严重破坏,死鱼事件从2000年起,每年都有发生,只是今年最为严重。如果不抓紧整治,恐怕今后这里再也不能养殖大黄鱼了。
霞浦县海洋渔业局的一位工作人员无奈地说,这几年来,当地一直在进行海上养殖秩序整治,2004年9月,县政府还专门印发了《霞浦县整治海上秩序工作方案》,重点整治占用航道养殖,可是养殖户十分抵触,谁都知道养殖密度大了不好,可是拆谁的网箱谁都不愿意,有的还和执法人员发生冲突。
他表示,准备通过这次死鱼事件,加大宣传力度,对东安海域混乱的网箱养殖布局进行一次彻底的整治。
整治养殖秩序刻不容缓
溪南死鱼事件,是闽东地区网箱养殖所面临困境的一次爆发。现在,另一个重要的大黄鱼网箱养殖基地三都澳也出现大面积死鱼,30%的养殖户受到损失。
专家建言,要避免出现大面积死鱼,政府有关部门要对养殖区域的养殖规模、环境进行宏观调控,最好能有计划地限量养殖,这样不但能保持大黄鱼的高价位,也利于近海生态环境的恢复。对已养殖多年的海域要进行轮养,立即实施网箱养殖的“内湾外移”,逐步把浅海养殖区域向10—30米等深线推进,大力发展深海养殖,以缓解网箱养鱼对海域环境的污染。在受到污染的浅海,可以养殖有“海洋清道夫”美誉的刺参,刺参不仅能对养殖海域起到较好的净化作用,而且成品刺参价格每公斤100 120元左右,是大黄鱼的5倍之多。
其次,鉴于浅海海域受到严重污染的现实,网箱投放水域水深起码要达到10米以上,渔排之间要保持25米左右的距离。这样才有利于水体交换,避免出现一个渔排鱼体发病,交叉感染传播,从而殃及其他渔排的情况。
再次,要改变以新鲜或冷冻小杂鱼、低值贝类和虾类为饵料的陋习,提倡使用配合饲料。专家说,直接投喂的生杂鱼容易携带病原体,传播、滋生疾病。使用配合饲料,不但成本可减少一半,还可大大减轻污染,有效防止鱼病发生。 最后,要在全市动员,对网箱养殖进行一次大规模整治,不要盲目追求数量。现在,大黄鱼养殖利润很低,没有天灾人祸,一公斤大黄鱼的利润也只有2元左右,远低于其他鱼类。有关部门要加强技术服务,提高广大养殖户鱼病防治技术。
闽东正是因为有了大黄鱼,才辟出一片崭新的养殖天地,成为“海上田园”的支柱产业,带动数十万沿海农民脱贫致富。可不要因为人为的因素,使起死回生的大黄鱼再次面临绝境,重蹈海水养殖业“养什么,病什么,死什么”的覆辙。
采集:庞迪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