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农博网水产频道:《鳗业论坛》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本刊评论员
改革开放之前,福建没有养鳗业。
1979年,中国第一家"养鳗场"在莆田涵江诞生。
今天,鳗业已成为福建农业的支柱产业。它利用国际资源、年生产总值100多亿元,平均年出口创汇4亿美元,一直保持农产品单项出口创汇的第一位。
福建鳗业在改革开放中诞生,在改革开放中成长,鱼改革开放一路走来。它深得改革开放的滋养,印记着改革开放的风风雨雨,谱写了一段令人荡气回肠和感慨万千的历史。其中,鳗业界最难以忘怀的是:
一、福建鳗业在项南同志的关心和支持下崛起。
1980年底,项南同志出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从当时实际出发,他提出了福建大念"山海经"的发展思路。
为大念"山海经",项南和一些部门干部同坐一部旅行车,跑遍了福建山山水水。一次行程中,项南到了"涵江养鳗场"。 博学人善问, 项南同志问了这个,又问了那个。鱼苗怎么捕的?人家为什么要进口?从小到大养多久?吃多少饲料?卖多少钱?当地一位农民告诉他,涵江有一条街叫"鳗巷"。 春季里,拿箩筐在街旁的河里随便一捞,准能抓到几条鳗鱼。项南对大家说,"地名"是印记历史变迁的"化石",连地名都叫 "鳗巷"的地方,说明跟鳗鱼有很深的渊源关系,要好好研究,要看国内比国外,选择我们最有潜力的发展门路。
项南的这番话,唤起大家对小小鳗鱼的浓厚兴趣。究竟能不能养?会有多大效益?特别是能不能突破"以粮为纲"的禁忌,在农地建塘养鱼?霎时间,成为了热烈的话题。当时,地是不能动的。但不占地,怎么养鱼?在激烈的讨论中,大家发现这里蕴藏着着几十倍的变化。一亩地一年只产千把斤地瓜,如果建塘养鳗鱼,产值即可由几十元变成几十万元。拿去进口面粉、大米,那是相当一亩地"产出"几十吨粮食的事。项南鼓励大家解放思想,地方政府和水产部门开始重视鳗业的发展了。
思想"解放"不是一蹴而就的;落实行动更是举步维艰。鳗鱼养殖不能没有饲料,但饲料制造却为老外所控制。
项南不是那种提出口号就"完事"的人。面对起步的一系列问题,他不断问计于各路专家,召开"约谈会"。后来次数多了,就固定"每月一谈",形成了"科技月谈会制度"。在一次"月谈会"上,项南同志请各路专家谈怎么解决鳗鱼饲料问题。根据专家意见,布置"立项"研究。还专门叮嘱外事部门的负责同志:"你们也想办法啊。一是学,二是买,要是学不到,买不成,就找海外华侨吧,他们一定有养鳗鱼的。"在项南的主持下,鳗鱼饲料很快研制成功了!
饲料解决了,苗种又是本土的资源优势,但缺乏资金,生产还是上不去。
发展,离不开投入。项南关心鳗业的每一步,他亲自筹划资金,想方设法"敲开"世界银行的门。在他的安排下,争取了2亿美元的低息贷款。这是福建第一笔、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农业贷款。按照大念"山海经" 的规划,这笔款分给鳗业4000万美元。从此,鳗业迅速崛起,迅速形成了莆田、福清、长乐几个主产区,迈出了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一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单福清市鳗鱼产量就达到2.8万吨,鳗业提供的税收,占当时全市财政收入的一半。在出口鼎盛年份,福建省一条鳗鱼就创汇6亿多美元,占出口农产品总量的八成多。
鳗业由改革开放而生,它的成功,也佐证和支持了改革开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福建视察鳗业的参观团络绎不绝,连国外使团都来了。中央领导李先念、杨尚昆、万里、赵紫阳、乔石等许多国家领导人也先后到养鳗场视察。福建鳗业开创了农业高投入、高产出的先例;开辟了专业化生产水产饲料的新领域;开发了&淀粉制造的新行业;造就了第一代水产饲料专家;揭开了水产业由捕捞为主向养殖为主大转变的序幕。这是项南领导福建改革开放的一大功绩,是鳗业界乃至整个社会都不能忘记的一段改革开放史。
二、福建鳗业经受了国际市场竞争的严峻考验。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福建鳗业生产规模超过了日本、台湾,成为了世界最大的鳗鱼养殖出口基地。福建鳗业的崛起,改变了鳗鱼养殖的世界格局,遭受打压,遭遇贸易壁垒的问题开始不断发生,且越来越严峻。
开始,国外用"配额"限制你出口。接后,就变换"技术壁垒"。 "药物残留"的事件此起彼伏。每年临近销售旺季,都要找出事端进行炒作。2002年,制造了"汞事件"," 日鳗联"在超市买了7条中国产烤鳗去检测,称有两条"汞超标",不管总汞与甲基汞本质差别,就在媒体大肆渲染"中国鳗鱼检出大量汞",竭力抹黑;2003年,以检出"恩诺沙星"残留宣布停止进口;2005年的"孔雀石绿"问题又使鳗鱼连续4个月不能出口;2006年日本制定"肯定列表制度",对鳗鱼的药物检测多达115项,检测要求之严酷,莫此为甚!鳗鱼是活体,该出口时出不去,损失就是灾难性的。其中1996-1997年出口受阻时,引发了恐慌性抛售,鳗鱼价格从一吨19万元跌到2万多元,一大批鳗农破产、负债,甚至有人无奈自杀。近年来,已经没有什么"药残超标"可以拨弄了,就利用"风马牛不相及"的各种事件,什么"水饺"呀,"青刀豆"呀,大肆制造"中国食品信任危机"。 福建鳗业在一次又一次的折腾中"跌宕起伏";世世代代"面对黄土,背负青天"的福建农民一下子转入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受到的教益也是丰硕的。他们感到,只有联合起来,团结应对,才能保护自己。1998年,"福建鳗业协会"应运而生。
在协会的平台上,鳗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特别通过推广健康养殖,基本解决了药残问题,鳗鱼成为了当今世界检验最严、质量最可靠的高档食品。
鳗业从三十年的风风雨雨走来,接连不断的严峻考验锻炼了它的坚强筋骨。它"屡扑屡起",岿然屹立;因为它是改革开放的"骄子"!
三、鳗业将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中持续发展。
创办伊始,鳗业就以出口定位,是典型的外向型生产。改革开放以来,鳗业出口创汇累计近100亿美元,在福建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世态变幻,鳗鱼和其他出口产品一样,正在面临对外贸易的严重困难。特别是鳗鱼消费集中在日本,市场过于单一的问题使它成了最容易受伤的品种。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银根紧缩、世界金融风暴等等影响,养鳗业又一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福建鳗业拥有资源基础、技术力量、生产能力的优势。只要政府支持,有效协调,一致对外,鳗业不但能在生产上保持优势,还终将在市场上改变地位,赢得新生。这一切,都有赖于进一步改革开放,有赖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有赖于鳗业从外向型转向内向型,从外销转向内销,在稳定国外市场,扩大国内需求中重振雄风。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凤凰涅盘,烈火重生。项南同志亲手为福建鳗缔造的这项事业,一定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排除万难,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