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队新发现4个洞穴有臭蛙生存,每个洞穴不足10只
1月18日,记者在务川自治县科技局采访获悉,该县新发现了4个“务川臭蛙”分布点,至此,务川自治县已经发现“务川臭蛙”有5个分布点。
据介绍,我国科学家1978年首次在务川采集到臭蛙这个物种,并于1983年将之正式命名为“务川臭蛙”。在之后的近30年中,科学界对这个物种的了解几乎再无进展,它的数量稀少,是我国最濒危的8种两栖类中的一员,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这个物种的濒危程度列为极危级别。
2008年底,国内野生动物专家徐健得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资助,率领考察队先后两次到务川考察,深入到100多平方公里的70多个山洞考察,在原有的1个分布点上,新发现4个“务川臭蛙”分布点。考察发现,每个分布点上的务川臭蛙数量都非常少,均在10只以内。事实表明,“务川臭蛙”正处于灭绝的边缘,对此,野生动物专家徐健认为,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务川臭蛙”生活于16-18℃的恒温溶洞内,食物单一,其繁殖及对水环境要求特别高,所以“务川臭蛙”的适应生存空间很窄,另外一个原因是人为捕杀等。
据了解,考察队还拍摄到了“务川臭蛙”的抱对行为,这是科学工作者首次记录到这个物种的繁殖行为。考察队在进一步了解了“务川臭蛙”这个物种的分布范围后认为,目前务川自治县的“务川臭蛙”分布区还不属于任何自然保护区,为此,专家呼吁应该新建保护区来保护“务川臭蛙”物种。
务川自治县科技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专家的呼吁已引起该县的高度重视,拟成立“贵州务川臭蛙保护区协会”,并向有关部门申请资金,采取措施保护这一中国特有极危物种。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水族资讯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