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产新闻 | 独家专题 | 渔商阿里 | 渔资团购 | 水产人才 | 市场行情 | 水产技术 | 对虾网 | 会议展会 | 水产视频 | 水产论坛

企业推广

  • 资讯
  • 技术
  • 产品
  • 企业
  • 招聘

搜鱼高级搜索对虾  罗非鱼  金鲳鱼  草鱼  石斑  泥鳅  黄鳝  海参  小龙虾  鳗鱼  大闸蟹  

中国水产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水产新闻 > 国内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广东“水中熊猫”寻家 谁来打破“人鼋困局”?

发布时间:2009/1/13 9:22:01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石明凯  我来说两句我来说两句(0)
旺旺好渔资电商平台
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广州日报资讯:



     1月初,广宁骤然降温,绥江流域冷冽平静;四连公路紧靠江边,高速疾驰的车辆不断掀起巨响和灰尘。扶罗村村民丁伟良艰难地指引记者寻到马路边一片残垣断壁,用手比划着两年前这里刻有的“鼋重点保护区”。 
  “事实上这里已不适宜做保护区了。”昨日,当记者找到肇庆学院水产专家陈学年副教授时,他直言相告。话语背后,追究鼋自然保护区当初被谁悄然摘牌已经没有多大意义。
  当地人都知道鼋是“水中熊猫”。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的鼋数量不足300只,其在地球上已生存1.75亿年;在我国不足200只,主要生活在江浙两广等地,专家称“集中在极为偏僻的地区”。
  漫长的岁月中,鼋在自然界中一退再退,但仍然没能退出人类大兴土木经济建设的生活圈子。从鼋的身上,人们看到了和当年“中华鲟”遭遇类似的情节;它们的命运是否能重合?也许面对现实重要的是,谁来解开广宁眼下的“人鼋困局”。
  绥江流域的扶罗段,水质清澈,波光粼粼。可是谁能想到,偏偏是这个陡然变得宽阔的江面,把一种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一亿多年的生物几乎逼至绝境。
  江里有鼋?
  今年唯一证据来自口述
  午后,从小就在绥江边跟着老父亲打鱼的大埠村村民陈祖健从竹林深处钻了出来,他现在的主业是伺候山上的砂糖橘果园。问他这江里还有没有鼋,他默默地领我们翻山越岭。
  徒步近30分钟后抵达距离扶罗村约5公里的大埠村,这是绥江边紧靠江边的另一条村。村子不大,一百多人,是邻近渔民较多的村庄之一。陈祖健跟着他的父亲,祖祖辈辈被江水养活着,在我们探访的时候,70多岁的老父亲又摇船出航了。
  沿着村前的山路,过一片竹林就是一个河流拐角处,一小块土地探出头来,延至江中。这里是渔民们的江岸,也是生活的天堂。“这江里的鼋,就在你脚下的这片土地上产卵。”陈祖健说,这片土地当地人叫东湾角,是绥江边鼋集中生活的区域之一。
  “从我有记忆开始,就一直有鼋到这些沙滩或竹林里产卵。”
  但陈祖健的记忆在“六七年前”戛然而止。2002年11月,广宁县重点工程项目春水电站开建,总投资3亿元,发电量达7000万千瓦时。建水电站先要蓄水,春水电站水库的库容量高达3000万立方米。“蓄水后,江面宽了,鱼也变多了,但是鼋不来这里产卵了。”
  作为大自然的漫长居民,鼋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几近苛刻——水质要好,水流缓慢,空气清新,要有充足的鱼虾作为食物,最关键是江边有安静沙地作为产卵点。在世界上,鼋的生存环境分布极少。
  尽管东湾角已经是距离春水电站比较远的一片沙地,但是蓄水修电站仍让水位上涨了近2米,大片的沙地被瞬间淹没,而剩余小片也长满青草。翻天覆地的东湾角已对鼋失去了吸引力。今年5月中旬的一天,陈祖健打鱼途经这里,惊喜地发现了多年不见的鼋。“它浮在水面上凉快”。这次意外谋面让陈祖健兴奋得像个孩子,他的口述也成了绥江有关野生鼋至今存在的唯一证据。
  是否迁移?
  闻名“保护”区今何在


  “我相信江里还是有鼋的,只不过它们现在不到这里来产卵了。所以看不到。”他指指上游,“听打鱼的伙计们说,官步的沙滩还没被淹,可能到那里产卵了。”
  在陈祖健眼里,这种被当地人称为“黄沙鳖”的动物就像老朋友一样亲切。在上个世纪80年代,父子二人在附近颇有名气,因为曾联手捉获一只重达80斤的大鼋,从此被公认为“捉鼋高手”。
  “每年的5月份左右,能看到好几次。它们爬到沙滩上产卵,然后用沙子埋起来。最神奇的是每次产完卵都一定会下雨,雨水把爬行到沙滩产卵的踪迹冲刷干净,所以很难被发现。”对这种世界级珍稀动物,陈祖健描述起来却再熟悉不过。“那时不比现在,看到一只鼋就像过年一样。”
  对于邻近扶罗村的村民来说,“黄沙鳖”同样不算稀奇。扶罗村对面是大沙角村,村子的前面曾是一片沙滩,当地人称大沙洲。这是鼋在广宁选择的第二片重点栖息地。每年的5月份,这里也屡屡发现有鼋的踪迹。
  1990年7月,大沙角村村民捕获了一只29公斤的雌鼋,收集到鼋卵31只。此事铸下了附近村民心目中一段深刻的记忆。广宁渔政部门专门组织一个7人孵化小组,在沙滩上驻扎保护,直到鼋卵全部孵化。自此,1990年年初设立的广宁县鼋自然保护区名声大振。
  扶罗村村民丁伟良说,保护区包括绥江扶罗段附近4公里区域,东湾角、大沙洲在列。陈祖健也表示,他和父亲再也没敢捉过“黄沙鳖”。“连工具都全被没收了,不可能再捉了。”
  然而,事情却很快发生了变化。村民们没想到,曾经声名大振的保护区,消失起来却迅速而简单。
  为何消失?
  渔政部门称保护区会恢复
  站在四连公路上,绥江一片茫茫水面,难寻任何界线踪迹。
  “保护区肯定是有的。”丁伟良一再强调。他指向路基和江边之间,一块很难被发现的残垣。“当初专门立了一块石碑,很大,就像英雄纪念碑。”
  他和从小在大沙角村长大的艄公梁木炎互相拼凑着彼此的记忆,用手指在残垣上急急地比划着:“上面写的字我都记得:广宁市人民政府,鼋重点保护区,还贴着很多瓷片。”
  两年前,石碑被拆了。“因为修路,政府的人说石碑阻挡视线”,按照丁伟良的回忆,碎石和碎瓷片,都被倒进了绥江之中。在当地人看来,没有了石碑,又伴随着水位急剧上涨淹没沙滩,鼋保护区从此“消失”。
  昨日,广宁县渔政总队的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证实,“为了修路是拆掉了,但是保护区肯定还是要恢复过来的。”至于何时恢复,“近两年都没有提,估计是政府另有计划。”而肇庆市渔政海监的有关负责人则干脆表示,“这件事要放一放,听说当地政府还有一个20亿元投资的拦河坝准备建。”
  在人们的记忆中,2004年的另一则消息却仍历历在目。经翻阅相关报道称,鉴于大沙角沙滩鼋产卵地被淹,广宁渔政大队曾与广宁竹海大观景区合作,投资近10万元,在该景区忘忧岛上建成“国家一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拯救中心”和“人工驯养、繁殖鼋基地”。当时设想,设专人负责鼋的孵化、繁殖以及受伤鼋只的救治工作。
  如今在肇庆学院水产专家陈学年副教授看来,当初的这一做法不啻一场闹剧。“被商家利用做宣传而已,发现没有经济效益马上就放弃了。”上周,记者致电广宁竹海大观发展有限公司,对方工作人员明确表示,中心早已取消。当地渔政部门也默认了这一事实,有熟知情况的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单单依靠渔政这个“弱势”部门的财力和影响力,即使再焦虑不安,也没有能力改变鼋的生存状况。
  绥江边上,2005年运转至今的春水电站内,发电机声隆隆。“整段河道的水位从此上升”,直接的后果是使河段原来分布的几个沙滩,瞬间成为“水底世界”,面积近80亩的大沙洲已几乎完全消失在水面以下。
  这种环境变化却迅速催生另一种产业的兴旺。2005年开始,几艘挖砂船迅速开入扶罗河段。“以前都没有的,这几年多了起来”,摇橹多年的梁木炎告诉记者,这些挖砂船最高峰的时候每天可以挖到1000多立方米的河沙。
  “沙滩消失影响繁殖,而上游的造纸厂等工业污染又在严重影响水质。”在陈学年看来,如今的绥江上游,已经失去了像过去大沙洲河域那样最适合鼋生存及产卵的环境。“事实上,保护区的环境早就不存在了,即使不摘牌,这里也不适宜再做保护区。”
  陈学年认为,当年开建春水电站时,政府就应该预先做好环境评测,不致落到今日这个田地。
  人鼋争地
  我国历史数度“圈子大战”
  目前,鼋在我国范围内的生存区域主要在江浙及两广一带。“人鼋争地”的状况并非广宁独有。今年华东第一高坝水电站浙能滩坑水电站开建,引来无数质疑。于是,建设方专门组织了一支由8位潜水员组成的专业潜水队伍,调查后实施国内第一个水电站进水口分层取水方案来保护鼋的生存环境,不惜增加投资1.7亿元。
  “浙江的做法就很好,但必须政府重视并出面监督。”陈学年感叹,“作为一种古生物,鼋已经在自然界中尽量避开人类的生活圈子——目前发现的野生鼋基本上都生存在经济落后、极为偏僻的地方,依然被人类逼得节节后退。”
  “我们不能要求经济落后的地方永远落后,但是我们真希望有更好更科学的做法。广东有条件做这样的事,我们要呼吁。”有渔政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当初水电站开建之时,他们希望水电站建设时考虑鼋保护区的声音显得微弱不已,以致最终被忽略。
  面对眼下的现实,陈学年坦言,当务之急是迅速考虑补救的办法,避免这种珍稀动物彻底在绥江流域消失。
  困局何解?
  可否借鉴“中华鲟模式”
  “能否考虑借鉴当年保护中华鲟的方式,由政府牵头采取一系列研究及抢救工作。”陈学年说。
  “对于人类来说,鼋同样是一种濒危动物。‘人鼋困局’由谁来打破?我们迫切希望这种‘水中熊猫’也能早日走出困境。”陈学年慨叹。
  “目前科学界对其研究很不足,和经济投入有很大关系。”陈学年表示,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鼋的经济价值不高,因此忽略对其研究和保护,这非常可惜。
  他指出,对于鼋的保护,难度最大的是繁殖,“对饲料、产卵环境的要求太高”,但是生长速度很快,可以在几年内长几十斤,最大可达100公斤。“繁殖开发还是有前途的,除了食用和药用价值外,还有作为旅游资源和观赏的价值。”
  “首先要做好普查,再建立相关研究机构,然后做好保护,并进行人工繁殖。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过程,经济效益回报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但是必须去做,并且要尽快去做。”他提出。
  鼋的奥秘
  1.75亿年以前,鼋已经爬行在地球之上,与恐龙共存。不仅能用肺呼吸,还能用皮肤甚至咽喉呼吸,因此有“水中活化石”之称。由于近年来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其野生存量不断减少,已临濒危境地。
  更珍贵的是其历史文化价值。鼋在我国历史上早有记载,《录异记·异龙》中有:“鼋,大鳖也。”《尔雅翼·鼋》中也说:“鼋,鳖之大者,阔或至一二丈。”因为鼋的头颈后部常有疣状的突起,所以民间称“癞头鼋”,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第23回中有所描述。在民间,鼋常被作为一种神力的象征,庙宇的石碑和帝王的墓碑一律由石雕的鼋驮着。

编辑:石明凯 访问人次:2436 关键字:广东,水中熊猫,人鼋困局,  >> 更多资讯进入水产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用户昵称:

评论内容:
滑动完成验证:
 

品牌推广

咨询:0779-2029779

第十七届农聘中国水产人才网络招聘会

农聘-水产人才网

猎弧英雄

虾青素

强肝

手机版水产门户网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水产前沿广告

海洋与渔业

图文推荐

更多

最新综合新闻

更多

红法活体虾青素

今日要闻

更多

热点推荐

更多

关于我们 | 企业推广

会员服务 | 网站动态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付款方式 | 网站地图

服务专线:0779-2029779

传  真:0779-2030003

邮  箱:bbwfish@163.com

最具影响力的水产网站--水产门户网

广西南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桂ICP备110017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050073

X

中国水产门户网微信平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