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广州日报资讯:


后继无人、资源枯竭导致渔民数量逐渐减少 渔政力争五年内恢复流溪河生态
美丽的流溪河自北向南穿越广州,世世代代抚育了两岸的广州人,川流不息的渔船成为岭南水乡物产丰富的历史见证。随着广州城市的发展,渔民的后代纷纷洗脚上岸另谋生计,广州内河渔民正在逐年减少。
专家估计,目前广州内河渔民后继无人,加上渔业资源枯竭,不出30年,渔民可能成为广州的历史。昨日,记者走近这群“渐危”人群,叙说那些不为都市人所知的烦事。
烦恼一:后生仔不愿出船
花都渔民新村,现住着30多户人家,世世代代以打鱼为生。记者日前赶到花都时,65岁的高纯富刚打鱼回来。“从我有记忆开始,就记得爷爷、父亲靠打鱼为生,到我已经第三代了。”高纯富回想当年,他十二三岁就跟着父母一起出船了,通常下午3时出发,在野外一待就是两天,晚上困了就在船上过夜,第二天一早马上赶到市场上卖鱼。
高纯富透露了他打鱼的秘笈,他说,冬季是打鱼的最好季节。因为水至清则无鱼,他们喜欢选择水流平缓,最好有树头、石头充当栖息地的流域,放网后一觉之后就收网。最多的一次,一天就有两百斤鱼,赚了上千元。
但高纯富也有个大“烦恼”,他的秘笈也许要失传了。高纯富有两个儿子,都不愿意跟着干。他们嫌打鱼靠天吃饭,收入不稳定;打鱼回来后还要修渔网、船只等;更为重要的是,没有女仔愿意嫁给渔夫。
烦恼二:渔业资源枯竭
记者下午4时赶到流溪河花东段时,50岁左右的老梁已在河上连续作业了6个钟头,但收网的时候鱼箱内只有4~5斤的鱼。“近期都是这样。” 老梁无奈地说,三个月来,渔民不得不逆流而上10公里打鱼,但是流溪河上游的从化段也很少鱼。“现在一天最多打鱼50斤,每天卖100元都成问题。”高纯富说。
渔民纷纷告诉记者,这都是三个月前特大死鱼事件造成的。原来2008年9月下旬,一企业非法排放化学物,导致流溪河出现大量鱼尸体,浮于水面长达10公里。事后华南师范大学调查队调查发现,白云与花都交界的流溪河流域水底无鱼生还,如果靠自然恢复,至少要十年。花都渔政负责人说,今年将多落实四次人工放流,主要品种是四大家鱼,计划五年内恢复自然资源。
烦恼三:鱼价格比饲料鱼便宜
令渔民更烦恼的是,他们的鱼味道比养殖场的好,但是价格却差一截。以草鱼为例,渔民的卖5元/斤,而市场上养殖的7元/斤。花都区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工程师黄镜华透露,原来打捞上来的鱼自由自在惯了,离开活水会很快死掉。渔民不得不降价出售。
黄镜华说,调查发现,花东段流溪河的鱼类资源总体上在下降。目前渔民新村30户人家中,从事打鱼的人都在50岁以上。他们也许是广州最后的一代渔民,不出30年,只有在历史书中才能找到广州渔民的故事了。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