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东南早报版别版资讯: 他曾经是一名令人羡慕的税务干部,却为何要选择下海?他在老家东山的鲍鱼场生意一直不错,却为何要选择到惠安从头再来?在因股东意见不一而不得不另起炉灶,且有能力单独发展之时,他为何还要找个合伙人?
本期财富故事,为读者讲述一位养鲍者的故事。
说起自己的事业,如今已近知天命的郭炳坚觉得,这一路走来似乎都被大海的深蓝所牵引。
辞职下“海”
当年,从学校毕业后,郭炳坚就相当顺利地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先在当地镇政府工作了一年多,然后就调到税务部门上班。在工作上,郭炳坚一直挺顺利的,领导对他也比较重视。在外人看来,当时的郭炳坚工作光鲜,生活安逸,前景美好。但是,在税务部门工作了近四年之后,郭炳坚却渐渐厌倦了这样的生活,他向家人表露了辞职的想法。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听说我要辞职,没有人支持我,我爱人反对得最厉害,跟我吵得很凶,骂我是‘神经病’,放着那么好的工作不要,到底想要干什么。”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可说到这里,郭炳坚还是显得有点内疚,“当时确实是有点对不起家里人,让他们担了好多心!”
虽然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但郭炳坚还是在1992年毅然地辞掉了公职,因为他越来越觉得自己不适合在政府部门上班,“我性格比较耿直,比较急,在机关里上班总要压抑自己的个性,感觉很不舒服,”郭炳坚说,“我当时的想法也很简单,就是想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起来,为自己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辞职了,“无官一身轻”了,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马上摆到了郭炳坚面前,那就是——接下来该做什么呢?以后的路到底要怎么走?
“当时,对于具体要干什么,我也不知道,但我有一个大的方向,那就是我一定要‘下海’。我说的‘下海’,指的不单单是经商,而是要把自己未来的发展放在海上,手要向海里伸。”郭炳坚说。生在东山,长在东山,对于朝夕相处的大海,他一直很有感情。而上高中时,生物老师常常教育他们要爱护海洋,要珍惜一切海洋生物,说“有的物种可能很快就没有了,如果你们能碰到,就把它们收集起来做成标本”,这也让郭炳坚对海洋物种更有兴趣。
他总觉得,自己的未来可能要跟某种海洋生物绑在一起。
认准鲍鱼
沿着这样的大方向,郭炳坚就一步步规划起自己的未来。他先在亲戚开的一家公司里当起业务经理,因为“卖的是电机,可以接触到很多渔民”。但是,对于业务经理这份工作,郭炳坚从一开始就认定这只是自己的一个过渡而已,不可能长期做下去。所以在亲戚的公司里只干了一年左右,觉得自己想学的东西学得差不多了,他就又辞职了。
辞去业务经理不久,郭炳坚与人合伙办起冷冻厂,一是想为渔民提供出海时必带的冰块,二是想有了冷冻厂,保鲜就有了保障,就可以大量收购渔民打捞回来的鱼,然后再卖出去赚钱。冷冻厂开起来之后,郭炳坚却渐渐发现,虽然生意不错,但与自己的兴趣距离较远,干得不顺心。一年多之后,郭炳坚离开了冷冻厂。
该干啥?这时候的郭炳坚,对于自己未来的规划,不能不更加谨慎了。想到自己长期以来一直对海洋生物很感兴趣,郭炳坚觉得自己应该去干养殖业。可养什么呢?养对虾吧,对虾寿命短,养殖的周期就短,大家容易一拥而上,经济效益自然不会好。养鳗鱼吧,鳗鱼这种物种很不稳定,经济效益当然也就跟着不稳定。郭炳坚又踌躇了。
正在游移不定的时候,郭炳坚无意中看到一则报道,说鲍鱼是海洋生物中最稳定的两个物种之一,但野生鲍鱼每年都在减少,而市场需求却是与日俱增,鲍鱼价格更是一直居高不下。看了这则报道,郭炳坚萌发了养殖鲍鱼的想法。
东山这个地方,长期以来一直对鲍鱼养殖很有研究,而郭炳坚有不少亲朋从事的工作都跟鲍鱼有关。这些,都更加坚定了郭炳坚养殖鲍鱼的决心。
做了义工
可鲍鱼养殖周期长,科技含量也比较高,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干好的。因此,郭炳坚决定先学技术。他去找教授指导,听教授讲课,自己买书、订刊物学习,渐渐有了一些理论积累。但是,光有理论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有实践经验。
实践出真知嘛。可是,到哪里去实践呢?刚好,郭炳坚有个朋友在养殖鲍鱼,那就到朋友的鲍鱼养殖场里打工吧。“我跟朋友说,我不要你的工钱,我义务给你打工,就是想学鲍鱼的养殖技术。”郭炳坚回忆道。
在朋友的鲍鱼养殖场打了四五个月义工,郭炳坚已经对鲍鱼养殖有了一些实践经验,他觉得,可以自己干了。于是,他就四处筹措资金。贷款,变卖妻子的项链、戒指等嫁妆,再找亲朋好友借一点。
1997年,郭炳坚终于筹到一笔启动资金,与人合伙开了一家鲍鱼场,以种苗培育为主,兼顾成品养殖。因为前期的准备比较充分,规划也较周密,郭炳坚的鲍鱼场在第一年的发展非常顺利,很快就赚钱了。
1998年,郭炳坚与合伙人就加大生产,扩大养殖场规模,很快拥有固定员工30多人。在当时东山的近200家鲍鱼场里,其年销售额已经跻身前五名。
转战惠安
但在此时,郭炳坚却有了产业转移的想法。
原来,虽然这一年自己的养殖场效益还是很不错,但当时东山的鲍鱼养殖环境却开始有不好的苗头出现,“一方面是养殖场自身污染比较严重,导致鲍鱼较多地发生病毒性死亡;一方面是当时大家养的九孔鲍鱼物种退化比较严重,成活率不是很高。”郭炳坚敏锐地感觉到,要想让自己的鲍鱼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找到一块没有污染的海域。
所以,从1999年起,郭炳坚就把鲍鱼场交给他人管理,自己跑到外地考察适合鲍鱼养殖的环境。“我跑遍了福建的海岸线,一开始选择了三个地方。一个是石狮的黄金海岸,一个是平潭岛,一个是莆田南日岛。这三个地方,各有优劣。石狮黄金海岸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好,但当地工业比较发达,未来海水污染可能会重一点。平潭岛和南日岛的水质还可以,但交通不是很方便。总体来说,三个地方都不是很理想。”
正当郭炳坚为选择新基地伤透脑筋的时候,惠安县有关部门到东山招引鲍鱼养殖项目,郭炳坚就跟着来到了青山湾。一到青山湾,郭炳坚与合伙人一下子就喜欢上这里的环境。他说,这是一块非常适合鲍鱼养殖的“风水宝地”,这里没有工业污染,水质非常好,另外,这里的地形也很好,可以实现“前面抽水,后面排水”,能够很好地避免自身污染。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郭炳坚与合伙人立马决定在青山湾搞鲍鱼场。
从头再来
当时的青山湾,是一片荒地,郭炳坚想在这里搞养殖场,要开路,要拉电,还要引来自来水。但是,这么适合鲍鱼养殖的“风水宝地”实在不可多得,“一旦决定要干了,就一定要干成功,不允许失败!”郭炳坚说。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郭炳坚就找人来修路,拉电线。
这时候,当地人李纪忠的所作所为让郭炳坚很是感动。郭炳坚刚到这里的时候,人生地不熟,是李纪忠帮着忙前忙后。更难得的是,为了郭炳坚的鲍鱼场能够早日建成,李纪忠义务帮忙拉来了自来水,分文未取。
花了近20万元,路终于通了,电也有了,水也有了。到了2000年夏季,郭炳坚在青山湾的鲍鱼场终于可以试投产了,“一开始并不成功,因为池子里的水酸碱度减得还不够,我们有点急于求成了。不过还好,出于试验的考虑,我们当时还是比较谨慎的,投的量不多,因此几乎说不上有什么损失”。
到了10月,郭炳坚再次试投产,取得了成功,就此走上正轨,他也把在老家东山的鲍鱼场卖掉,一心一意在青山湾发展。
这时候,郭炳坚一边扩大基地规模,一边回东山招呼别人来青山湾这块“风水宝地”建鲍鱼场。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自己做得好好的,干吗叫别人来“抢地盘”呢?这不是给自己找竞争对手吗?对此,郭炳坚却不这样看,“一个人,太单调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客户群,你带来的客户可能会成为我的客户,我带来的客户也有可能成为你的客户。这样集合起来,力量就大了。就像蛋糕,如果是一块很小的蛋糕,可能一个人吃还不够,如果蛋糕很大很大,即便有别人来分,那每个人仍能分得一大块。我叫别人过来一起做,不是招来对手,而是伙伴。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我们一块打响青山湾养殖基地的名气,品牌效应的力量就体现出来了。”
耕海牧洋
接下来的两年,郭炳坚的鲍鱼场发展很快,效益也越来越好。但是,由于股东之间的发展理念不一,让鲍鱼场失去一些良机,制约了鲍鱼场的发展。特别是,有位股东对科研不重视,这让向来视科研为核心竞争力的郭炳坚很不舒服,他毅然决定另起炉灶。
这时候,郭炳坚完全有能力单独建场,但他还是找了个合伙人。联想到他刚刚因为股东意见不合而不得不重新开始,郭炳坚再找合伙人的做法就更是让人难以理解了。“其实,这很好理解,因为我找的合伙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初给了我巨大帮助的李纪忠。虽然,我自己一个人也能干好,但是我觉得一个人应该懂得感恩。老李有恩于我,我应该报答。另外,老李的人格让我很信任,他为人很无私,我们是比亲兄弟还要好的兄弟。从来到青山湾到现在,我们俩配合一直很默契,我相信我们是永久性的伙伴。”郭炳坚如此解释。
2003年,郭炳坚的鲍鱼场建成投产,几年来效益一直很好,平均年产量在700万粒左右,最好的一年产量达到800万粒。而他们从来不用为销售操心,因为他们培育出来的种苗总是很抢手。
到底是什么,让他们的种苗有如此魅力呢?“是科技。”郭炳坚说,自从进入鲍鱼养殖这一行业,自己就一直非常注重技术能力的提高,与厦门大学、福建海洋研究所、集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专家时有接触。到了青山湾之后,郭炳坚在研发这条路上迈的步子更大了,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大大加强,从平时的咨询发展到如今双方签订合作项目,与厦门大学环境学院合作“西氏鲍育种”技术,与集美大学合作“刺参南移育苗及养殖”示范技术,与福建海洋研究所合作波纹巴非蛤人工育苗项目。通过这样的合作,郭炳坚的鲍鱼场提高了苗种的抗病能力与生存能力,产量当然水涨船高,而其产品竞争力自然更优于别人。
除了科研,郭炳坚还一直很注重生态型养殖,鲍参混养就是典型做法——鲍鱼和刺参共处一室,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产量,还降低了自身污染的风险,一举多得。
说到未来,郭炳坚充满信心,“我的银行在大海,海洋就是我的印钞机,这辈子我就认定‘耕海牧洋’了,大海里的物种实在太丰富。”
老郭说,现在他正在着手丰富养殖场的品种,争取早日实现多元化、混合型养殖,而有了技术的支持,“前景一片光明”。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